0%

侍宴隆庆池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灵池月满直城隈,黻帐天临御路开。东沼初阳疑吐出,
南山晓翠若浮来。鱼龙百戏纷容与,凫鹢双舟较溯洄。
愿似金堤青草馥,长承瑶水白云杯。

张说

译文

灵池月满直城隍
灵池上月光洒满,映照着笔直的城墙角落
黻帐天临御路开
华美的帷帐高悬,仿佛天幕降临,御道随之敞开
东沼初阳疑吐出
东边的池沼上,初升的太阳仿佛刚刚吐出光芒
南山晓翠若浮来
南山的晨光青翠,宛如漂浮而来
鱼龙百戏纷容与
鱼龙变幻的百戏表演纷繁多样,令人目不暇接
凫鹢双舟较溯洄
野鸭与鹢鸟般的双舟,竞相逆流而上
愿似金堤青草馥
但愿像金堤上的青草一般芬芳
长承瑶水白云杯
长久地承接瑶池仙水,与白云共饮

词语注释

黻帐(fú zhàng):华美的帷帐
凫鹢(fú yì):野鸭和鹢鸟,这里指装饰有这两种鸟的船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创作背景

诗词侍宴隆庆池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唐玄宗于隆庆坊旧邸扩建兴庆宫,引龙首渠水成隆庆池(后改称龙池),每逢春日必携群臣泛舟宴饮。此诗当作于某次宫廷诗会上,时值暮春,池水初涨,君臣共赏鱼龙百戏之盛况。

史载玄宗尤爱隆庆池景致,常命文士应制赋诗。张说此作以"灵池月满"起笔,暗合《长安志》所载"龙池跃龙"祥瑞;"黻帐天临"句则对应《旧唐书》中"御幄临水,彩舟如虹"的宴会场景。诗中"东沼初阳""南山晓翠"的虚实相生笔法,正是盛唐应制诗"体物写志"的典范——既需摹写池面晨光与终南山色的交融,又暗颂帝王德泽如阳春布暖。

末联"金堤青草""瑶水白云"之喻,典出汉武帝昆明池旧事,将眼前欢宴升华为对王朝长盛的祝祷。张说以宰相之尊主持文坛,此诗在工整的七言排律中,仍见"凫鹢双舟"的灵动,恰是开元盛世"文质彬彬"气象的绝妙注脚。

赏析

侍宴隆庆池的应制诗,以精妙的意象组合与雍容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初唐宫廷诗的典型风貌。诗人笔下的隆庆池被赋予了仙境般的灵性,"灵池月满"与"黻帐天临"的并置,将自然景观与皇家威仪完美融合。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这种"天人感应"的描写手法,体现了应制诗"颂圣而不露谀态"的艺术境界。

诗中意象的选取极具匠心。"东沼初阳疑吐出"以拟人笔法赋予朝阳生命动感,与"南山晓翠若浮来"的虚实相生形成对仗。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价此联:"'吐''浮'二字化静为动,使山水具有了呼吸般的韵律"。而"鱼龙百戏"与"凫鹢双舟"的铺陈,既展现宴游盛况,又暗含《诗经》"凫鹢在泾"的典故,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是"以古典写今事"的典范。

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双重维度。表层是"愿似金堤青草馥"的颂圣之情,用"金堤""瑶水"等意象构建神仙境界;深层则暗含"长承白云杯"的生命期许。葛晓音教授在《唐诗流变论》中解析:"结句将宴饮升华为对永恒美好的向往,使应制诗超越了单纯的歌功颂德"。这种"颂中有祈"的情感结构,正是沈佺期应制诗的高明之处。

全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空间建构。从直城隈到御路,从东沼到南山,形成十字对称的立体空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赞叹:"这种全景式构图,既符合皇家气派,又暗合'普天之下'的政治隐喻"。而"月满""初阳""晓翠"的时间流转,更赋予静态画面以晨昏变化的动态美感。

点评

此篇《侍宴隆庆池应制》乃初唐应制诗典范,以"灵池月满"起笔,便见皇家气象。明代诗论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评曰:"'东沼初阳疑吐出,南山晓翠若浮来'二句,状物如在目前,得造化之工巧,而'疑''若'二字尤见锤炼之妙,非寻常雕琢可比。"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其结句:"'愿似金堤青草馥,长承瑶水白云杯',以草木承恩喻人臣沐泽,既合应制体式,复得比兴深旨。七子之中,能臻此境者鲜矣。"此评点出该诗"颂圣而不失雅致"的特质。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更在《唐诗杂论》中独赏其中联对仗:"'鱼龙百戏'对'凫鹢双舟',不惟字面工丽,更将水上宴乐之景化作流动画卷。初唐宫廷诗至此,已渐脱六朝铅华,自具雍容气度。"此论揭示该诗在诗歌史上的承启意义。

全篇如明珠走盘,字字生辉。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谓"应制而能超然于应制之外"者,此诗足以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