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秘书监的案头堆满新誊写的诗卷。徐彦伯执笔的手悬在半空,砚台中墨汁映出他微蹙的眉头——这是神龙二年(706年),他正为故去的徐高御撰写挽歌。窗外传来太学生诵读《周礼》的声音,恍惚间让他想起三十年前与这位同宗长者的初见。
那年徐高御尚任蒲州刺史,在州衙古柏下抚琴接待赴任的年轻官员。琴曲《幽兰》的余韵里,老者谈及"鸣琴而治"的宓子贱,这成为后来诗中"蒲密遥千载,鸣琴始一追"的渊源。据《旧唐书》记载,这位五品别驾任上"以德化人",其治理方式确与《孔子家语》中宓子贱"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的典故暗合。
第三联"不待南游禄,何先北帝期"藏着令人唏嘘的时空错位。徐高御去世前月余,朝廷刚下达调任岭南的敕书(见《徐氏墓志铭》出土残卷),而"北帝"在初唐诗文中常指北斗星君,暗喻寿数。诗人将赴任文书与死亡征兆并置,让宦海浮沉与生命无常形成尖锐对照。
尾联"玉棺""金鼎"的意象群,源自《后汉书·方术列传》中王乔化舄为凫的典故,却又暗含讽喻。当时朝中正值武三思弄权,徐彦伯借"代相欺"三字,既写生死更迭的自然规律,又透露出对"金玉其外"政治现实的隐忧。这种双重寄托,恰是初唐宫廷挽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典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