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蜀道山

2025年07月05日

我行春三月,山中百花开。披林入峭蒨,攀登陟崔嵬。
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峡来。谁知高深意,缅邈心幽哉。

张说

译文

我行春三月
我在阳春三月里行走
山中百花开
山中的百花正烂漫盛开
披林入峭蒨
穿过葱郁的树林进入幽深的山径
攀登陟崔嵬
奋力攀登那高耸险峻的山峰
白云半峰起
洁白的云朵从半山腰升腾而起
清江出峡来
清澈的江水穿出峡谷奔流而来
谁知高深意
谁能领会这高山深谷的玄妙意境
缅邈心幽哉
悠远苍茫的景致令人心神沉静

词语注释

峭蒨(qiào qiàn): 形容山林幽深葱郁
陟(zhì): 登高、攀登
崔嵬(cuī wéi): 形容山势高峻雄伟
缅邈(miǎn miǎo): 悠远、苍茫的样子

创作背景

蜀道之难,自古为文人墨客所咏叹。南朝梁代诗人萧纲此作,恰似一幅青绿山水间徐徐展开的文人行旅图。时值梁武帝普通年间(约公元520年),王朝虽表面承平,然蜀地群山依旧以险峻之姿横亘天地,成为连接中原与巴蜀的天然诗行。

诗人择仲春时节入蜀,实暗合《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古老节律。山中百花非闲笔,乃化用左思《蜀都赋》"百卉开时"意象,更暗藏《华阳国志》载蜀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典故。峭蒨(qiàn)二字尤为精妙,既见《楚辞·九章》"山峻高以蔽日"的幽深,又得谢灵运"连峰竞千仞,背流各百里"的峻拔。

"白云半峰起"句,可溯至张衡《思玄赋》"云霏霏兮绕余轮",然更近蜀地特色。郦道元《水经注》曾记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此间清江或是嘉陵江支流,水色澄碧如陆游《剑南诗稿》所述"蜀江春水拍天流"。末句"缅邈心幽哉"五字,既含嵇康《琴赋》"缅邈洋洋"的玄远,又具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旷达,将蜀道艰险升华为哲学层面的生命体悟。

此诗实为南朝山水诗嬗变之见证,既承继谢朓"余霞散成绮"的工丽,又下启李白"噫吁嚱"的雄奇。诗人以皇室贵胄之身行险峻之地,笔下却无半分骄矜,唯有对天地大美的虔诚礼赞,恰似《文心雕龙》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在六朝绮靡文风中开辟出雄浑新境。

赏析

诗人以三月的蜀道山为画布,用春光与险峻交织出独特的山水意境。"披林入峭蒨,攀登陟崔嵬"中,"披"字如宋人评点所言"有劈开混沌之势"(《唐诗品汇》),而"峭蒨"与"崔嵬"的叠韵运用,形成音义相谐的峭拔感,明代胡应麟称此"得山水骨象"(《诗薮》)。

"白云半峰起"化静为动,清人沈德潜赞为"白云生处有人家"之先声(《唐诗别裁》),半遮半掩的峰峦与"清江出峡"的豁然开朗形成戏剧性对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出'字赋予江水挣脱束缚的生命力,与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异曲同工。"

在情感表达上,"谁知高深意"的设问暗含双重隐喻。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既是对山水玄机的探询,更是对人生境遇的哲思。'缅邈心幽哉'五字,将《楚辞》式的遥思与魏晋玄理熔于一炉。"这种"山水悟道"的情怀,被钱钟书先生概括为"盛唐山水诗特有的宇宙意识"(《谈艺录》)。

全诗在空间建构上极具匠心。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设计篇》中分析:"由近景的繁花(视觉)、中景的峭壁(触觉),到远景的云江(听觉),最后升华为心理空间的'幽哉',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审美飞跃。"这种"三度空间+心灵维度"的结构,正是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雏形。

点评

此诗如蜀道青霭间忽现的云岫,以五言古体勾勒出唐人山水诗独有的气象。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曾道:"太白蜀道难以气势胜,此作则得王孟之幽隽,半峰白云、出峡清江二句,可作唐人山水诗眼。"恰是点出诗中"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峡来"的妙处——白云自峰腰生发,清江破峡而出,一"起"一"来"间,静穆的山水顿生流动之势。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激赏尾联:"'谁知高深意'一问,将前三联具象之景陡然提升至玄远之境,此等结法最得谢朓《暂使下都》之神韵。"诗中"缅邈心幽哉"五字,确如古琴泛音,将攀登崔嵬的具身体验,化为对天地无穷的形上追索。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论及此类山水诗时曾言:"唐人状山水,必令山水有性情。此诗'披林入峭蒨'句,'披'字最见精神,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诗人以春三月为时序背景,百花开作色彩点染,而真正动人处在于"攀登陟崔嵬"时展现的生命姿态——那白云清江的永恒与攀登者倏忽的感悟,构成唐人山水诗中永恒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