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戏题草树

2025年07月05日

忽惊石榴树,远出渡江来。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微霜拂宫桂,凄吹扫庭槐。荣盛更如此,惭君独见哀。

张说

译文

忽惊石榴树,远出渡江来
忽然惊讶地发现石榴树,远远地渡过江来
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打趣地问芭蕉叶,为何愁绪不展开
微霜拂宫桂,凄吹扫庭槐
轻霜拂过宫中的桂树,凄风吹扫庭院的槐树
荣盛更如此,惭君独见哀
繁荣茂盛尚且如此,惭愧让你独自感到哀伤

词语注释

宫桂:宫廷中的桂树,象征高贵
凄吹:凄冷的风吹
荣盛:繁荣茂盛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杜牧独坐扬州廨舍。庭中草木扶疏,石榴新移,芭蕉未展,宫桂微霜,庭槐叶落。诗人以"忽惊"起笔,道出石榴渡江而来的突兀——此非闲笔,实暗合晚唐藩镇割据之乱象。会昌四年(844年),武宗伐叛,江淮转运使崔元式强征民木以造战船,江南嘉树多遭迁徙。石榴"远出渡江",恰是时代伤痕的草木注脚。

芭蕉"心不开"之戏问,化用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句意。然较之义山绮艳,牧之更见沉郁。彼时牛李党争未息,诗人自请外放,犹似卷心芭蕉,纵有经纬之才亦难舒展。宫桂槐叶之叹,则暗用《楚辞》"桂树列兮纷敷"与《三辅黄图》"槐市"典故。霜扫庭除,岂独草木凋零?实喻甘露之变后,文士如王涯等被诛之惨烈。

结句"荣盛更如此"五字重若千钧。考《新唐书·艺文志》,杜牧曾注《孙子兵法》,深谙盛衰之道。此语既伤草木,更悲唐室——昔日贞观之治若宫桂荣华,今却似秋槐零落。末句"惭君独见哀"之"君",或指同期被贬的友人张祜。时祜有《戏题草树》诗,牧之此作实为唱和,然较之寻常酬答,更多了份《春秋》笔法。草木荣枯间,晚唐士人的集体创伤宛在目前。

赏析

这首看似戏谑的小诗实则暗藏深沉的生命哲思,诗人以草木为镜,照见人世悲欢。石榴与芭蕉的意象碰撞尤为精妙——火红的石榴"远出渡江"带着蓬勃的生命力,与低垂的芭蕉叶形成动静对照。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戏问'二字最得趣,将无情物作有情语,愁心不开之问,实是自问。"

颔联的"微霜""凄吹"悄然转换了情感基调,宫桂与庭槐的意象选择颇具深意。宋代黄彻在《䂬溪诗话》中分析道:"桂槐皆嘉木,而着'拂''扫'二字,顿生意绪。诗人借草木荣衰,写尽宦海浮沉之叹。"微霜既是对自然的描摹,更是人生境遇的隐喻,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被明代钟惺赞为"得陶渊明田园诗真髓"。

尾联"荣盛更如此"五字力透纸背,清代纪昀批注此句时写道:"'更'字如千钧之重,将前文所有意象收束为一声长叹。"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赏析这个结句:"诗人与草木对话的戏剧性场景里,藏着最严肃的生命追问——当草木尚知顺应自然,人何以堪?这种'物哀'美学,实开晚唐咏物诗先声。"

全诗在游戏笔墨间完成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揭示其结构之妙:"前四句如轻快的小令,后四句转作沉郁的慢板,这种'先扬后抑'的情感曲线,正是盛唐诗人特有的生命张力。"草木意象在这里超越了物象本身,成为诗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借用艾略特术语),构建出多层次的诗意空间。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草木寄情,托物言志,笔致灵动而意蕴深婉。"忽惊石榴树,远出渡江来"二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惊'字用得奇绝,石榴渡江,化静为动,恍见迁客羁魂徘徊江岸之状"。其拟人手法之妙,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一联,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叹赏:"芭蕉心卷本常景,着一'愁'字便成绝喻。戏语中含无限酸楚,较之直言羁愁,更觉耐人寻味"。此中可见屈子"香草美人"遗韵,钱钟书《谈艺录》所谓"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者,正与此诗机杼暗合。

后四句转写宫桂庭槐,近代学者缪钺在《诗词散论》中析之:"微霜凄吹中,忽插入'荣盛'二字,似乐景写哀,愈显谪宦之悲。结句'惭君独见哀',将草木人格化至极致,与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同臻物我交融之境"。诗中草树非复无情之物,实为诗人命运之镜像,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一花一叶总关情,中国诗人的草木世界,从来都是心灵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