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晚侍宴丽正殿探得开字

2025年07月05日

圣政惟稽古,宾门引上才。坊因购书立,殿为集贤开。
髦彦星辰下,仙章日月回。字如龙负出,韵是凤衔来。
庭柳馀春驻,宫莺早夏催。喜承芸阁宴,幸奉柏梁杯。

张说

译文

圣政惟稽古,宾门引上才
圣明的政治效法古代贤君,广纳天下英才于宫门。
坊因购书立,殿为集贤开
书坊因搜集典籍而设立,宫殿为汇聚贤才而敞开。
髦彦星辰下,仙章日月回
才俊如星辰般降临,华美诗篇似日月轮回。
字如龙负出,韵是凤衔来
文字如神龙背负而出,韵律似凤凰衔来天籁。
庭柳馀春驻,宫莺早夏催
庭前柳枝挽留春意,宫中莺啼催促夏来。
喜承芸阁宴,幸奉柏梁杯
欣喜赴这文雅之宴,荣幸举杯共庆盛世。

词语注释

髦彦(máo yàn):指才俊之士
仙章:形容诗文华美超凡
芸阁:古代藏书之所,此指文雅宴集之地
柏梁杯:典出汉武帝柏梁台宴饮,喻指宫廷盛宴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的长安城正值盛唐气象,玄宗皇帝在翻新落成的丽正殿设下春晚侍宴。这座集贤院附属宫殿的琉璃瓦映着暮春的月色,檐角铜铃随风轻响,仿佛为即将诞生的诗篇打着节拍。

当时玄宗效法太宗"以文治国"的方略,在集贤殿书院广聚天下英才。据《唐六典》记载,书院藏书达八万卷之巨,每逢旬休日,学士们便在此校勘典籍、酬唱诗文。那日侍宴的"髦彦"中,或有张说、贺知章等十八学士的身影,他们衣袂间还带着秘书省芸香阁的墨香。

诗人抽得"开"字韵时,目光掠过殿前新柳——这是去冬玄宗亲自命人移栽的宫柳,嫩枝已垂及雕栏。侍宴官捧来的柏梁酒在夜光杯中荡漾,让人想起汉武帝柏梁台上"骖驾驷马从梁来"的典故。诗人以"龙负出"喻御笔题匾,"凤衔来"比圣制诗章,实则是将当朝文治比作祥瑞。那些金銮殿角盘旋的早莺,分明唱着开元盛世的清平调。

赏析

这首诗以侍宴丽正殿的场景为背景,展现了唐代宫廷宴饮的华美气象与文士风雅。全篇贯穿着对圣明政治的颂扬与对人才荟萃的赞叹,意象瑰丽而情感雍容。

首联以"稽古"点明政治清明的根源,暗合《尚书》"稽古同天"的典故。**"宾门引上才"**一句,既体现朝廷广纳贤士的胸襟,又巧妙呼应题目中的"侍宴"场景。颔联"购书立坊""集贤开殿"的铺陈,被清代学者纪昀评为"典重工稳,盛唐气象",通过建筑意象展现文化建设的宏大规模。

诗中天文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髦彦星辰下"化用《诗经》"髦士攸宜"的典故,将英才比作降临人间的星辰;"仙章日月回"**则以日月运行喻诗文不朽,明代诗论家胡应麟称此联"熔铸神话而不着痕迹"。对书法与诗韵的描写更见匠心,"龙负出""凤衔来"的意象,既符合宫廷艺术的富丽特质,又暗藏《河图》《洛书》的祥瑞隐喻。

季节意象的转换别有深意。**"庭柳馀春驻,宫莺早夏催"**二句,学者傅璇琮指出:"以植物禽鸟感知的细微时序变化,暗示宴饮恰逢春夏之交的吉庆时节"。柳的柔美与莺的欢鸣构成视听通感,使庄严的宫廷场景顿生灵动之气。

尾联"芸阁宴""柏梁杯"的双重典故尤见功力。汉代芸阁藏书的文雅传统,与武帝柏梁台联诗的盛世记忆相互叠加。当代唐诗研究专家袁行霈评价此联:"将当下宴饮纳入历史文化的长河,彰显出开元时期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象。"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程千帆所言:"属对精工而气脉流畅,用典密集而意境自然",完美体现了盛唐应制诗"雅正雍容"的美学特征。字里行间流动着对盛世文明的由衷礼赞,那种充盈于初盛唐之际的文化自信,在此诗中得到了最优雅的呈现。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稽古'起,以'柏梁'结,章法井然。'字如龙负出,韵是凤衔来'一联,不独炼字工巧,更见盛世文华之象,真得应制体之三昧。"其评点道出此诗结构之精妙与意象之瑰丽。

文坛巨匠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特别称许:"'庭柳馀春驻,宫莺早夏催'十字,写尽禁苑时序交替之妙。以柳驻春、莺催夏作对,既见侍宴之实际节候,复含圣恩长驻之喻,双关之巧,非寻常翰墨可及。"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剖析:"通篇以'开'字为眼,'购书立坊''集贤开殿'明点题面,'龙负''凤衔'暗喻才俊,末联'芸阁宴''柏梁杯'更将典籍典故与眼前盛宴融合无间,的是宫廷雅制典范。"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专题论述:"此诗最动人处在以星辰喻髦彦,以日月状仙章,使人文盛事与天地气象相辉映。结句'幸奉'二字尤见功力,既守臣子本分,又含知遇之喜,温柔敦厚之旨于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