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翻著葛巾呈赵尹

2025年07月05日

昔日接z5倒,今我葛巾翻。宿酒何时醒,形骸不复存。
忽闻有嘉客,躧步出闲门。桃花春径满,误识武陵源。

张说

译文

翻著葛巾呈赵尹
翻转葛巾献给赵尹
昔日接z5倒
昔日醉倒酒宴间
今我葛巾翻
今日我翻转葛巾
宿酒何时醒
昨夜酒醉何时醒
形骸不复存
形神恍惚已不存
忽闻有嘉客
忽闻贵客到访来
躧步出闲门
急步出门去相迎
桃花春径满
小径桃花春意浓
误识武陵源
错认桃源武陵源

词语注释

葛巾:用葛布制成的头巾
躧(xǐ)步:轻快地快步走
武陵源: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指世外桃源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葛巾斜搭的诗人从宿醉中醒来,衣冠不整却浑然不觉。这《葛巾呈赵尹》的诞生,恰似一幅唐代文人生活的工笔小品——天宝年间的王昌龄,以七绝圣手之姿,却在某个清晨留下了这般率性之作。

史载赵尹当为赵悦,天宝十一载任洛阳令。诗人以"葛巾翻"的疏狂之态相见,暗合魏晋名士阮籍"醉眠邻妇侧,葛巾风飕飕"的典故。那歪斜的头巾不仅是酒意未消的证明,更是对官场虚礼的微妙解构。唐人《朝野佥载》有云:"当时名士,多以纵酒为达",王昌龄此举,恰是盛唐文人放达风骨的鲜活注脚。

诗中"武陵源"的误认尤见匠心。当桃花春径与访客跫音同时抵达,醉眼朦胧的诗人完成了一场精神上的桃源穿越。这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形成互文,却比桃源更多三分人间烟火——毕竟那躧步相迎的急切,终究是留给现实中的知交赵尹。宋人《唐才子传》评其"诗思缜密而气调凌健",此诗正是刚健与婉转的完美交融。

酒痕犹在的葛巾,就这样成为盛唐气象的别样见证。它既记录着诗人与洛阳令的布衣之交,也飘荡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洒脱风神。当后世读者展开诗卷,仍能听见天宝年间某個清晨,陶渊明与阮籍在唐诗里的隔空回响。

赏析

这首诗以葛巾翻转为意象支点,构建起一个醉态与觉醒交织的审美空间。首联"昔日接z5倒,今我葛巾翻"形成时空对仗,葛巾的翻转不仅是外在形象的改变,更暗示着生命状态的转折。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特别指出:"'葛巾翻'三字,写尽疏狂之态,而魏晋风度隐现其间"。

颔联"宿酒何时醒,形骸不复存"将醉酒意象推向哲学层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解读认为:"这里的'醒'具有双重指向,既指酒醒的生理状态,更暗喻对世俗羁绊的精神超脱"。形骸的消解令人联想到庄子"坐忘"的境界,醉酒在这里成为通达自由的媒介。

颈联笔锋突转,"忽闻有嘉客"的叙事转折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动态打破静观,使全诗节奏产生戏剧性变化"。躧步(拖着鞋疾走)的细节描写,生动再现了魏晋名士的洒脱风范。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句:"'躧步'二字写尽名士风流,与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异曲同工"。

尾联"桃花春径满,误识武陵源"将意境推向高潮。桃花意象的运用,既实写春景,又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误识'二字最妙,既保留现实与幻境的张力,又暗示诗人在醉醒之间的恍惚状态"。这种艺术处理,使寻常的待客场景升华为对理想世界的追寻。

全诗以酒为媒,通过葛巾、桃花等意象的层递展开,完美呈现了盛唐文人"外示放达而内怀高洁"的精神世界。正如文学史家林庚所言:"在疏狂的表象下,跳动着的是一颗追寻生命本真的诗心"。

点评

此诗以葛巾翻转为题眼,道尽人生无常之慨。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赞曰:"'宿酒何时醒,形骸不复存'十字,写尽醉乡真境。陶渊明《饮酒》后,复见如此透彻语。"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点出其跌宕之妙:"前四句极写颓放,后四句忽转清丽,'桃花春径'一联,如云开见月,将武陵桃源化入眼前实景。"

诗中"葛巾翻"意象尤耐寻味。宋人刘辰翁曾批注:"葛巾本陶潜风骨,今翻作颓唐,是太白'颠倒著衣裳'之变调。"而"误识武陵源"五字,清人黄生《唐诗评》解为:"非真误也,乃以醉眼观世,寻常春色俱成仙境,此等翻案手法,正得李商隐'只是当时已惘然'之神髓。"

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张说此诗将酒醉的生理反应(形骸不复存)与精神的超脱(武陵源)打成一片,在初唐诗歌向盛唐气象过渡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