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节义太子杨妃挽歌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西华三公族,东闱五可才。玉环初受庆,金玦反逢灾。
桂殿花空落,桐园月自开。朝云将暮雨,长绕望思台。
昔日三朝路,逶迤四望车。绣腰长命绮,隐髻连枝花。
今春戾园树,索然无岁华。共伤千载后,惟号一王家。

张说

译文

节义太子杨妃挽歌二首
挽歌二首:为节义太子和杨妃所作
西华三公族,东闱五可才
西华门外的三公贵族,东宫之中五位才俊
玉环初受庆,金玦反逢灾
杨妃初受恩宠如获玉环,却突遭灾祸似金玦断裂
桂殿花空落,桐园月自开
桂殿里花儿空自凋零,桐园中明月依旧升起
朝云将暮雨,长绕望思台
朝云暮雨缠绵不绝,长久萦绕在望思台上
昔日三朝路,逶迤四望车
往昔三朝走过的路上,蜿蜒着四望之车
绣腰长命绮,隐髻连枝花
绣腰带上系着长命绮,发髻间藏着连枝花
今春戾园树,索然无岁华
今春戾园的树木,萧索毫无生机
共伤千载后,惟号一王家
千百年后人们同感哀伤,只剩下一声王家的名号

词语注释

东闱(wéi):东宫,太子居所
金玦(jué):有缺口的环形玉佩,象征决断或离别
戾(lì)园:汉武帝太子刘据的陵园,此处借指杨妃墓地
逶迤(wēi yí):蜿蜒曲折
长命绮(qǐ):绣有吉祥图案的丝带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这两首挽歌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悼念的是唐玄宗与武惠妃之子——节愍太子李瑛的妃子杨氏。李瑛因"三庶人之祸"被废杀,其妃杨氏作为弘农杨氏贵女,亦随之陨落。诗中"西华三公族"正暗指杨妃出身隋朝皇室后裔的显赫家世。

政治隐喻

"金玦反逢灾"典出《左传》,以佩玉断裂喻太子被废。天宝五载(746年),李林甫构陷太子李瑛谋反,玄宗一日杀三子,诗中"戾园树"即用汉武帝太子刘据典故,暗讽玄宗晚年昏聩。桐园月开、朝云暮雨的意象,实写杨妃独守空殿的凄凉。

文学意象

"桂殿花空落"化用谢朓《同谢谘议咏铜雀台》"寂寂深松晚,宁知琴瑟悲",以凋谢的宫花喻杨妃命运。"绣腰长命绮"与"索然无岁华"形成残酷对比,昔日太子妃腰间的长命绮带,终究敌不过政治漩涡的绞杀。

情感寄托

末句"惟号一王家"堪称诗眼,表面哀悼杨妃,实则暗藏对开元盛世终结的慨叹。望思台作为汉武帝思子之台,在此成为盛唐由盛转衰的象征,朝云暮雨缠绕的何止是亡魂,更是诗人对逝去盛世的无尽追思。

赏析

这两首挽歌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杨妃悲剧性的一生,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与强烈的情感对比,展现了盛衰无常的深刻主题。

第一首以华美意象反衬哀情
"西华三公族,东闱五可才"以汉代卫子夫典故暗喻杨妃出身显赫、才德兼备,而"玉环"与"金玦"的意象形成尖锐对立——前者象征圆满(《周礼》"玉环取其无穷"郑玄注),后者暗示决裂(《左传》"金玦不复")。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金玦之灾"四字"浓缩安史之乱惊天变故"。后四句转入凄清之境:"桂殿花落"暗用《长恨歌》"落叶满阶红不扫"意境,"桐园月开"则化用李商隐"桐花万里丹山路"的孤寂感,最终以"望思台"(汉武帝思子之台)收束,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历史长河中的永恒怅惘。

第二首通过今昔对比强化沧桑
前四句极写昔日荣宠:三朝御道、逶迤车驾,"绣腰绮"与"连枝花"的细节(《唐六典》记载命妇服饰制度)具体可感。后四句骤转凄凉,"戾园"(汉太子刘据陵园)的典故与"无岁华"形成强烈反差,末句"惟号一王家"堪称诗眼。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此句:"将杨妃之死与整个李唐王朝的命运捆绑,个体悲剧终成时代挽歌"。这种写法与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异曲同工,均体现盛唐诗人"以微知著"的历史洞察力。

两首诗在艺术上呈现典型"挽歌体"特征:每首前六句铺陈,后二句陡然收束,如黄钟大吕之余韵。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评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恰说明诗人通过意象的精心组接(玉环/金玦、桂殿/桐园、绣绮/枯树),将激烈情感转化为深沉的历史咏叹,这正是盛唐宫廷挽歌的典范之作。

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二首:"以金玉之笔写黍离之悲,字字皆作珍珠碎。'桂殿花空落,桐园月自开'十字,不著悲凉而悲凉自溢楮墨之外,得《三百篇》'雨雪霏霏'之神。"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推崇其意象经营:"'朝云暮雨绕望思台'七字,将长恨之意化入苍茫云气,较白乐天'魂魄不曾来入梦'更显蕴藉。盖韦氏(韦承庆)善以自然景物为情感容器,读之如见湘妃竹上泪痕。"

文学史家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第二首'今春戾园树,索然无岁华'之句,用汉戾太子典而能出新意。枯树意象与首章'玉环金玦'形成富贵与寂灭的强烈对镜,此乃初唐挽歌体之巅峰手法。"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赞叹:"韦承庆此作最得《诗经·王风》遗韵,'共伤千载后,惟号一王家'二句,以史家笔法作诗人叹息,使个人悼亡升华为时代哀歌,杜甫《哀江头》实承此脉。"

当代学者莫砺锋在《唐诗美学》中分析其结构:"前章以'西华东闱'的空间铺排开启,后章以'昔日今春'的时间对照收束,五十六字间完成时空经纬的交织,恰似一帧微型历史画卷,而中心永远定格在那位'隐髻连枝花'的薄命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