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染长安宫阙的飞檐时,张说正整理着案头沾染征尘的官袍。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的某个秋日,这位以文翰著称的宰相被贬谪蜀地,马蹄踏过剑门关的碎石,在《蜀路二首》中留下千年不褪的墨痕。
第一首五律起笔便是时空交错的画卷。"云埃夜澄廓"暗合《华阳国志》载蜀地"朝云暮雨"的天象,而"叶落苍江岸"则化用左思《蜀都赋》"江汉炳灵"的典故。御史大夫的朱绂换作青衫,他在嘉陵江畔看见的已不是大明宫的金井梧桐,而是巴山夜雨浸透的枫叶。鸿雁南飞的轨迹与驿道重合,磷磷水石间倒映着《水经注》里"连山竞险"的蜀道记忆。
第二首七言突然转入更深的时空褶皱。"徭蜀"二字沉重如《唐书》所载流官制度,而"春风发鲜荣"与"秋风满路生"的镜像对照,恰似《文选》中"去故都而缅邈"的离骚体式。当梦中紫宸殿的缨络化作玄虚阁的蛛网,他忽然参透《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真意——玉琴宝镜的意象,正是《乐府解题》所言"君子守真"的隐喻。
在盛唐气象初现端倪的年代,这场贬谪意外成就了诗艺的淬炼。张说以庾信《哀江南赋》的笔意,将蜀道艰险转化为心灵的澄明之境。千年后我们仍能从"艺业为君重"的宣言里,触摸到一个士大夫在政治漩涡中,用诗歌构筑的精神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