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赠工部尚书冯公挽歌三首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朱雀大街的槐荫下,礼部侍郎崔湜执笔写下这三首挽歌时,笔锋犹带盛唐气象的余韵。这位被悼念的工部尚书冯元常,其生平恰如诗中"如弦心自直,秀木势恒孤"的写照——据《旧唐书》载,冯公在武周时期任监察御史,曾以"劲正"谏言触怒武则天,被贬为陇州司马。中宗复位后,这位"南陵埋骨"的直臣终获平反,其"诏葬南陵道"的哀荣背后,是初唐政治风云的诡谲变迁。
第二首"爵位题龙旐"的盛大仪仗描写并非虚笔。《唐六典》详细记载了三品以上官员丧葬规格:龙旐引柩,鼓吹仪卫百二十人。但诗人以"万事非吾有"的哲思穿透了表象,那个曾在夏日般鼎盛时期辅佐君王("昔焉称夏日"典出《尚书》),最终却得"冬卿"谥号(周代冬官为工部前身)的宿命,暗合《贞观政要》中"君臣际遇,终始不易"的深长叹息。
末章"窅然长夜台"的意象令人想起汉代挽歌《薤露》,而"石碑填駮藓"的细节则与《封氏闻见记》所述唐碑"风雨剥蚀,苔藓侵文"的记载相印证。诗人以"辽东鹤"(典出《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归辽)作结,在生死苍茫间划出一道超越时空的弧光——这既是给逝者的安魂曲,亦是对"直道事人"士大夫精神的永恒咏叹。史载冯元常生前"所至皆以清干闻名",这三首挽歌的墨痕里,沉淀着整个唐代对刚直文臣的集体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