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工部尚书冯公挽歌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忠鲠难为事,平生尽畏途。如弦心自直,秀木势恒孤。
诏葬南陵道,神游北斗枢。贵门传万石,馀庆在双珠。
爵位题龙旐,威仪出凤城。路傍人泣送,门外马嘶迎。
万事非吾有,千悲是世情。昔焉称夏日,今也谥冬卿。
窅然长夜台,举世可哀哉。泉户一朝闭,松风四面来。
石碑填駮藓,珠服聚尘埃。谁言辽东鹤,千年往复回。

张说

译文

忠鲠难为事,平生尽畏途
忠诚刚直难以成事,一生尽是艰险路途
如弦心自直,秀木势恒孤
心志如弓弦般正直,秀木高耸却常孤独
诏葬南陵道,神游北斗枢
皇命安葬在南陵道,灵魂遨游北斗星枢
贵门传万石,馀庆在双珠
显赫门庭传承万石,福泽余荫存于双珠
爵位题龙旐,威仪出凤城
爵位铭刻龙纹旌旗,威仪浩荡离开皇城
路傍人泣送,门外马嘶迎
路旁百姓哭泣相送,府门外骏马嘶鸣迎
万事非吾有,千悲是世情
世间万物终非我有,千般悲凉乃世常态
昔焉称夏日,今也谥冬卿
往昔被赞如夏阳烈,今追谥号冬卿凄清
窅然长夜台,举世可哀哉
幽深长夜灵台寂寥,举国同哀何其悲怆
泉户一朝闭,松风四面来
墓门一旦永久关闭,松间寒风四面袭来
石碑填駮藓,珠服聚尘埃
碑石渐生斑驳苔藓,华服终将积满尘埃
谁言辽东鹤,千年往复回
谁道辽东化鹤仙客,真能千年往复归来

词语注释

忠鲠(zhōng gěng):忠诚刚直
龙旐(lóng zhào):绘有龙纹的魂幡
窅然(yǎo rán):幽深貌
駮藓(bó xiǎn):斑驳的苔藓
辽东鹤(liáo dōng hè):典出丁令威化鹤归辽

创作背景

诗词赠工部尚书冯公挽歌三首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朱雀大街的槐荫下,礼部侍郎崔湜执笔写下这三首挽歌时,笔锋犹带盛唐气象的余韵。这位被悼念的工部尚书冯元常,其生平恰如诗中"如弦心自直,秀木势恒孤"的写照——据《旧唐书》载,冯公在武周时期任监察御史,曾以"劲正"谏言触怒武则天,被贬为陇州司马。中宗复位后,这位"南陵埋骨"的直臣终获平反,其"诏葬南陵道"的哀荣背后,是初唐政治风云的诡谲变迁。

第二首"爵位题龙旐"的盛大仪仗描写并非虚笔。《唐六典》详细记载了三品以上官员丧葬规格:龙旐引柩,鼓吹仪卫百二十人。但诗人以"万事非吾有"的哲思穿透了表象,那个曾在夏日般鼎盛时期辅佐君王("昔焉称夏日"典出《尚书》),最终却得"冬卿"谥号(周代冬官为工部前身)的宿命,暗合《贞观政要》中"君臣际遇,终始不易"的深长叹息。

末章"窅然长夜台"的意象令人想起汉代挽歌《薤露》,而"石碑填駮藓"的细节则与《封氏闻见记》所述唐碑"风雨剥蚀,苔藓侵文"的记载相印证。诗人以"辽东鹤"(典出《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归辽)作结,在生死苍茫间划出一道超越时空的弧光——这既是给逝者的安魂曲,亦是对"直道事人"士大夫精神的永恒咏叹。史载冯元常生前"所至皆以清干闻名",这三首挽歌的墨痕里,沉淀着整个唐代对刚直文臣的集体追忆。

赏析

这组挽歌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构筑了一个充满张力与深情的悼亡空间。诗人通过"如弦心自直,秀木势恒孤"的意象群,将冯公刚直不阿的品性具象化为绷直的琴弦与孤高的乔木,这种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运用,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以物喻人,弦心之直见其忠贞,秀木之孤显其清峻"。

第二首在时空转换中展现哀荣对比。"路傍人泣送"与"门外马嘶迎"形成动静相生的画面,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以迎送之盛反衬生死之悲"。"夏日"与"冬卿"的谥号对照,既暗含《周礼》六官典故,又构成温度与色彩的强烈反差,使"千悲是世情"的慨叹更具穿透力。

末章将悼亡推向哲学高度。"窅然长夜台"的幽深意象,与鲍照《芜城赋》中的"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颓"异曲同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解析特别强调:"泉户闭而松风至,石碑驳而珠服尘,这种生死对照的蒙太奇手法,使辽东化鹤的典故不再仅是道教长生象征,更成为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

全诗情感脉络如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所云:"三章渐进,始颂其德,继哀其逝,终悟其理。"在挽歌传统中创新地融入历史维度(万石君典故)与宇宙意识(北斗枢意象),使个体生命的消逝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三章如哀弦急管,声声刺骨。首章'如弦心自直,秀木势恒孤'十字,写尽直臣风骨,比兴之妙,足令权奸胆寒。结句'双珠'喻子孙贤能,哀中见慰,笔法高绝。"

明代钟惺《诗归》论:

"次章'路傍人泣送,门外马嘶迎',以动衬静,生死荣哀之态尽出。'千悲是世情'五字尤沉痛,非历遍宦海者不能道此语。冬卿之谥,冷笔写热肠,讽喻深矣。"

近代陈衍《石遗室诗话》析:

"末章'窅然长夜台'四句,造境幽邃如汉魏挽歌。'松风四面来'之空寂,'石碑填駮藓'之苍凉,皆以景语作谶语。结问辽东鹤,疑生死而慕逍遥,是诗家所谓'神超生死界'者。"

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萤雪轩丛书》赞:

"三首如三重奏,章法井然:首述其刚直,次记其哀荣,终咏其长寂。唐人挽诗之工者,能于法律中见性情,此作尤以'万事非吾有'联为禅机点睛,足与王维《哭殷遥》并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