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王光庭

2025年07月05日

同居洛阳陌,经日懒相求。及尔江湖去,言别怅悠悠。
楚云眇羁翼,海月倦行舟。爱而不可见,徒嗟芳岁流。

张说

译文

同居洛阳陌,经日懒相求。
我们曾一同住在洛阳的街巷,整日里却懒于互相探望。
及尔江湖去,言别怅悠悠。
如今你要远离江湖而去,道别时我心中满是惆怅。
楚云眇羁翼,海月倦行舟。
楚地的云霭遮住了远飞的翅膀,海上的月光映照着疲惫的行舟。
爱而不可见,徒嗟芳岁流。
心中思念却无法相见,只能空叹美好时光如水流逝。

词语注释

洛阳陌:洛阳的街道。陌(mò),道路。
羁翼:羁(jī),束缚;翼,翅膀。这里比喻远行的阻碍。
海月:海上的月光。
芳岁:美好的年华。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春,洛阳城柳色初新,张九龄执笔于翰林院值庐,窗外宫漏声声,忽闻故人王光庭将赴楚地任职。案头宣州紫毫微颤,墨池中漾起大唐盛世的倒影——彼时庙堂虽显赫,诗人眉间却凝着「经日懒相求」的疏淡。

史载光庭乃太原王氏子弟,与九龄同列「仙宗十友」,昔日在终南山下纵酒论诗,如今却要独对「楚云眇羁翼」的苍茫。案几上摊开的《水经注》正翻至江陵段,九龄想起三年前自己左迁冀州时,光庭踏雪相送三十里的旧事。砚中残墨渐涸,恰似「海月倦行舟」的宦游之叹。

忽有黄门侍郎来传诏,打断了他「徒嗟芳岁流」的思绪。窗外牡丹承露,让他忆起去岁与光庭在慈恩寺赏花时,那位王郎曾以竹枝题壁:「此花堪折直须折」。而今晨钟暮鼓依旧,人却要隔着重峦听「猿啼三声泪沾裳」了。笔锋在「怅悠悠」三字上顿了顿,一滴松烟墨晕开成洞庭湖的涟漪。

赏析

张说这首《送王光庭》以疏淡笔墨勾勒出绵长深沉的别情,恰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评"初唐五言,气韵沉雄而意象玲珑"。诗人通过四组矛盾统一的意象群,构建出怅惘悠远的艺术境界。

首联"同居洛阳陌,经日懒相求"暗用《史记·汲郑列传》"一死一生乃见交情"典故,表面写平日的疏懒,实则反衬离别的难舍。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懒'字妙绝,看似寡情,实为至情伏笔。"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的情感爆发蓄势。

颔联"及尔江湖去,言别怅悠悠"转入正面抒怀,"悠悠"二字化用《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意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张说将古乐府的直白转化为唐诗的蕴藉,'怅'字绾合前之疏懒与后之深情,见出唐人律诗情感的递进之美。"

颈联"楚云眇羁翼,海月倦行舟"构成精妙的意象对。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云'与'翼'、'月'与'舟'的意象组合,既符合物理又超越物理,楚云阻隔如羁绊飞鸟,海月徘徊似怜倦舟,物我交融至此,已开后来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之先河。"

尾联"爱而不可见,徒嗟芳岁流"将情感推向高潮。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解读:"'芳岁流'三字浓缩了盛唐诗人特有的时间意识,既是对友谊的珍惜,又暗含功业未成的焦虑,这种复合情感正是张说作为开元名相的精神写照。"

全诗在艺术上呈现"由近及远,由实入虚"的脉络。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张说善用空间转换表现心理距离,从洛阳街陌到江湖楚云,最后归于无形的时间长河,完成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抒情过程,这种手法直接影响了大历十才子的创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曰:"淡处传神,怅惘中自具高远之致。'楚云'二句,尤见漂泊之怀,不着一字愁绪而羁旅况味毕现。"其评点直指张说诗风中"含蓄蕴藉而气韵流动"的特质。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则特别推崇颈联:"'眇羁翼'与'倦行舟',以物象写心境,云月皆成客愁之载体。张公济笔下有神,能将寻常别离写出天高地迥之思。"此评揭示诗人善用"移情于景"的创作手法。

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 comparative 分析:"较之六朝赠别诗的绮丽,此诗以简净胜;较之盛唐送别诗的雄浑,此诗以深婉胜。'懒相求'与'怅悠悠'之间,已暗藏交情由淡转浓的微妙转折。"指出张说在情感表达上"举重若轻"的艺术功力。

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从语言学角度解构末联:"'芳岁流'三字最耐咀嚼,将不可逆的时间与不可即的空间双重失落,压缩在流水意象之中。唐人送别诗至此,已开中晚唐精密思致之先声。"此论彰显该诗在时空意识表达上的超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