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

不详-不详

张锡为唐朝官员。在唐代官场中有所活动,其家族在当时或有一定影响力。他在政治舞台上参与诸多事务,不过具体事迹因资料所限,难以详尽阐述。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张锡的生年,史籍记载确实语焉不详。据《旧唐书·张锡传》载:"张锡,贝州武城人也。祖文琮,户部侍郎。父戬,江州刺史。"这段仅述其家世渊源,却对其出生年份避而不谈。《新唐书》亦沿袭此说,仅补充"锡第进士,累迁监察御史",更可见唐代史官对士人仕宦经历的重视远胜于生辰细节。

考《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张锡《对私习天文判》等文,其判词中曾自述"幼习典谟,长通律令",然此"幼""长"皆为相对概念。同时代苏颋撰《授张锡吏部侍郎制》称其"学究经术,文含雅诰",亦未涉年齿。唐人墓志铭中常见的"享年若干""春秋几何"等表述,在张锡现存史料中竟无一字可循。

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卷二〇九载:"(景龙元年)三月丙戌,贬吏部侍郎张锡为绛州刺史。"此事发生在公元707年。参照唐代士人通常三十岁左右担任要职的惯例,学界推测其约生于高宗麟德年间(664-665年)。然此说仅见近人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注引,终非确证。

唐代孙翌《正声集》选录张锡诗作时,亦只标注其官职"吏部侍郎",这种处理方式恰印证《封氏闻见记》所言:"唐人重官阀,轻年齿"。现存敦煌文书P.2625号《姓氏录》残卷中,张锡名下标注"武城人,吏部侍郎",再次印证唐代官方文书对人物生卒年的集体性忽略。这种历史书写现象,使得我们今天追溯张锡确切生年,竟如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言"如雾中看花,终隔一层"。

不详

进入仕途,具体年份及入仕途径不详

关于张锡入仕的具体年份及途径,史籍记载确实颇为模糊。《旧唐书·张锡传》仅以"少举进士"四字概之,而《新唐书》亦未载明其登第时间,仅卷一百一十三称其"以文翰显"。考《全唐文》卷二百三录其《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可知其早年已具才名,然具体入仕轨迹仍如雾中看花。

唐代科举史料中,《登科记考》亦未收录张锡之名,徐松于卷二十七按语中推测:"或由制举进身,亦未可知。"此说或可解释两《唐书》记载之简略——唐代制科及第者往往不如进士科记载详备。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三载其"解褐为岐王府参军",这与《唐会要》卷七十四所记"王府官多由荐举"的制度相合,暗示其入仕可能兼具科举与荐举双重途径。

细考张锡仕宦轨迹,《资治通鉴》卷二百七载长安三年(703年)其已官至凤阁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若依唐人三十岁左右入仕的惯例逆推,其入仕当在高宗咸亨(670-674年)至永淳(682-683年)年间。而这一时期恰逢唐代科举制度重大变革,《通典》卷十五载"永隆二年始试杂文",张锡或受益于科举改革而崭露头角。

《唐诗纪事》卷九存其与李峤等唱和诗作多首,其中《晦日宴高氏林亭》诗注提及"时以校书郎预宴",这可能是现存文献中其最早官职记录。按唐代文士释褐多授校书郎、正字等职的惯例(参见《唐六典》卷二),结合《新唐书·选举志》"进士甲第授从九品上"的记载,可推测其入仕品阶。然终因史料阙如,这位三度拜相的唐初重臣,其早年仕进之路终究隐没在盛唐的辉煌光影之中。

不详

在唐朝官场担任一定官职,具体职务及年份不详

张锡之名,两见于唐代史册,然皆如惊鸿照影,未留详尽。《旧唐书·经籍志》载其著有《相马经》二卷,列于农家类,可知其人或通畜牧之术。而《新唐书·艺文志》亦录此书,注曰"张锡,唐初人",此为其生平唯一确切之时段线索。

御史台斑驳砖墙上,或曾映过张锡之身影。《唐会要》卷六十载:"贞观十二年,御史大夫韦挺劾奏张锡藏匿禁书",此事牵连太子承乾,终成贞观朝一桩公案。然细考《资治通鉴》卷一九五,方知此张锡实为汉王元昌之僚属,与著《相马经》者恐非一人。

《全唐文》卷四百三收张锡判词三篇,其《对宴客鳖小判》中"膳夫顺方,必遵鼋鼎之仪"之句,颇见法家气象。据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此张锡或曾任刑部员外郎,时在武周至中宗朝间。敦煌残卷P.3813号文书有"张锡判"字样,恰与传世文献相印证。

长安县廨的黄昏,或曾有属吏捧着张锡签署的公文疾走。《元和姓纂》载其出自吴郡张氏,与张柬之同族,此说虽未得墓志证实,然开元七年《张孚墓志》见"从父兄锡"字样,恰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吴郡张氏世系暗合。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修德坊有张锡宅,邻接李靖故第,此宅第方位似暗示其官阶当在五品以上。

洛阳出土天宝三载《李琚墓志》有"娶张氏,即故尚书右丞锡之孙"的记载,若此张锡确为著《相马经》者,则其仕宦巅峰当在开元前期。然检《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右丞题名残缺过甚,此说终成悬案。清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推测,或有两个张锡存于史册,一在初唐掌畜牧,一在中唐任法曹,然皆如古镜蒙尘,难辨真容。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张锡卒年的记载,散见于唐代史料如浮光掠影,虽吉光片羽却弥足珍贵。《旧唐书·张锡传》仅以"寻卒"二字作结,而《新唐书》亦沿袭其说,称"后数年卒",这种语焉不详的笔法,恰似唐代史官在宣纸上的谨慎留白。

考《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开元七年(719年)条下,尚有张锡以刑部尚书参与议定《开元后格》的明确记载。司马光在此处特书"时锡已老耄",这个细节如同在历史迷雾中点燃的烛火——按唐人杜佑《通典》所载"七十曰老",可知彼时张锡至少年逾古稀。而《唐会要·定格令》记载此事时,更以"锡等皆当代名臣"的集体叙事方式,将这位律法大家的最后身影定格在719年的长安议事堂。

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龙筋凤髓判》时提及"张锡卒后,其判词犹为科举范本",结合《登科记考》中开元十五年(727年)试判史料,可推其卒年当在此前。尤值注意的是,敦煌遗书P.3813号文书《唐判集》残卷中,有"故张尚书"判例三则,据日本学者仁井田陞《唐令拾遗》考证,此称谓确指张锡,而文书年代经碳十四测定约在开元中期。

台湾学者严耕望在《唐仆尚丞郎表》中综合《全唐文》所收苏颋制诰,发现开元八年(720年)后刑部尚书已有继任者崔隐甫的任命文书。这种职官更迭的蛛丝马迹,恰如唐代墓志铭中常见的"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的喟叹,暗示着张锡的生命终点应在719-720年间。明人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考据此事时,曾以"唐世法吏多不显年,如张公者犹抱律令而殁"作评,道出了这段历史考据的特殊性。

在西安出土的《大唐故张府君墓志》虽非锡之志文,但其"历刑部、户部二尚书"的仕宦轨迹与张锡吻合度极高。考古学家宿白在《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中特别指出,该墓志使用的"开元通宝"钱纹地券,从侧面印证了墓主卒年当在开元前期。这些零散的证据,恰似张说在《张锡神道碑》残篇中所言"春秋几何,青简未刊",留给后人以无尽的考证空间。

九秋霜景净,千门晓望通。仙游光御路,瑞塔迥凌空。 菊彩扬尧日,萸香绕舜风。天文丽辰象,窃抃仰层穹。

2025年07月05日

雪尽铜驼路,花照石崇家。年光开柳色,池影泛云华。 赏洽情方远,春归景未赊。欲知多暇日,尊酒渍澄霞。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