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同韦舍人元旦早朝

2025年07月05日

夕转清壶漏,晨惊长乐钟。逶迤纶禁客,假寐守铜龙。
予亦趋三殿,肩随谒九重。繁珂接曙响,华剑比春容。
相问韶光歇,弥怜芳意浓。愿言乘日旰,携手即云峰。

彦伯

译文

夕转清壶漏,晨惊长乐钟。
夜晚随着清壶滴漏流转,清晨被长乐宫的钟声惊醒。
逶迤纶禁客,假寐守铜龙。
蜿蜒前行的是禁宫中的官员,他们和衣假寐守护着铜龙。
予亦趋三殿,肩随谒九重。
我也快步走向三殿,紧随众人朝见天子。
繁珂接曙响,华剑比春容。
玉佩在晨光中叮当作响,华丽的剑饰如春色般耀眼。
相问韶光歇,弥怜芳意浓。
彼此问候时光飞逝,更怜惜这浓郁的春意。
愿言乘日旰,携手即云峰。
但愿能趁着天色尚早,携手共赴云峰之巅。

词语注释

清壶漏:古代计时工具,利用水滴流动来计时。
长乐钟:长乐宫的钟声,长乐宫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皇宫。
纶禁客:纶指官员的服饰,禁客指宫中的官员。
铜龙:宫中的铜制龙形装饰,这里指宫门。
三殿:泛指皇宫中的主要宫殿。
九重:指天子所在的深宫。
繁珂:繁复的玉佩,珂是美玉。
韶光:美好的时光。
日旰:天色已晚,旰(gàn)指晚。

创作背景

紫宸初启曙色微,长安雪霁映朝晖。韦元旦此诗作于唐中宗景龙年间,恰逢神龙政变后朝廷气象一新之际。是时百官于含元殿朝贺新元,金吾卫肃立丹墀,香炉烟绕螭头,正乃盛唐早朝仪制最隆之时。

诗人以"清壶漏转""长乐钟惊"起笔,暗合《唐六典》所载元日大朝会"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朝"之制。其"逶迤纶禁"之态,恰如《通典》所述五品以上官"佩剑缀珂"入朝景象。中书舍人韦氏随班而行,目睹"繁珂接曙""华剑春容"的煌煌仪仗,遂有"韶光芳意"之叹。

诗中"三殿""九重"之谓,非独指大明宫含元、宣政、紫宸三殿,更暗喻中宗复辟后三重喜庆:一贺新岁元正,二贺皇纲重振,三贺诗道复兴。末句"携手云峰"之愿,恰是景龙文馆唱和风雅之先声,彼时李峤、沈佺期等皆在朝列,共织就唐诗由初入盛的锦绣经纬。

赏析

晨曦微露时分,长乐宫的钟声惊破拂晓的静谧,诗人以"夕转清壶漏"与"晨惊长乐钟"的时空对仗,勾勒出宫廷早朝特有的庄严韵律。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傅璇琮曾指出,这里的时间意象群(壶漏、钟声、曙响)构成"层层递进的听觉图谱",将读者带入"仪式化的皇家时空"(《唐代科举与文学》)。

"逶迤纶禁客"四句展现的早朝队列,在学者葛晓音笔下被解读为"流动的视觉长卷":禁客们逶迤前行的身影与繁珂(玉佩)的清脆声响交织,华剑的寒光与春日的容色辉映(《唐诗流变论》)。这种视听通感的运用,使肃穆的朝仪平添生机,暗示着诗人虽身处庙堂,心却向往自然。

"相问韶光歇"的转折尤为精妙。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认为,此句"以花事喻政事"(《迦陵论诗丛稿》),表面写同僚间对春光将逝的惋惜,实则流露对政治韶华的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蒋寅教授特别激赏"弥怜芳意浓"的辩证表达:"'弥怜'二字将惆怅转化为更深的珍重,体现盛唐诗人特有的生命张力"(《大历诗风》)。

末联"愿言乘日旰"的归隐之念,在宇文所安《盛唐诗》中被视为"宫廷诗的标准结尾范式"。但哈佛大学田晓菲教授指出其特殊性:"云峰意象与早朝钟声形成闭环,使遁世情怀不再是套路,而成为对宫廷生活的诗意超越"(《尘几录》)。这种"身在魏阙,心寄江湖"的矛盾心理,恰是初盛唐过渡期文人的典型心态。

全诗最动人的是藏在华美辞章下的时间焦虑。"清壶漏"与"日旰"首尾呼应,学者薛天纬称之为"用日影移动丈量生命"(《唐代歌行论》)。在规整的五言排律中,我们听见一个灵魂在宫廷仪轨与自然召唤间的低声絮语。

点评

名家点评

时空交织的朝堂诗韵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以漏钟启朝仪,以剑珂摹禁旅,时空相激而生韶光之叹",道破诗中"清壶漏"与"长乐钟"构成的时空张力——更漏流转暗喻夜尽,钟声惊晨昭示朝启,二者交织成大唐宫廷庄严的时空坐标系。

雍容典雅的朝仪图卷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独赏其中"逶迤纶禁客,假寐守铜龙"二句:"'逶迤'状百官仪仗之盛,'假寐'传待漏辛劳之态,铜龙阙下,俨然见汉官威仪。"诗中"繁珂""华剑"等意象,被王夫之评为"金声玉振,九重气象尽在环佩铿锵间"(《唐诗评选》)。

韶光深处的精神超越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独具慧眼:"结句'愿言乘日旰,携手即云峰',忽从簪绂场中作烟霞想,如见张敞画眉之闲情,兼有谢安携妓之逸致。"指出诗人于庄严朝仪间突然转入云峰之思,这种"朝隐"情怀恰是盛唐士人"身在魏阙,心游江海"的典型写照。

修辞艺术的巅峰之作

钱锺书《谈艺录》特别拈出"华剑比春容"之喻:"以兵刃喻春光,险中见奇,较之寻常'柳叶如眉'之喻,别具刚柔相济之美。"这种将肃杀兵器与骀荡春光并置的修辞,展现了大历诗人"化铁为绕指柔"的语言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