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2025年07月05日

香萼媚红滋,垂条萦绿丝。情人拂瑶袂,共惜此芳时。
骕骦已踯躅,鸟隼方葳蕤。跂予望太守,流润及京师。

彦伯

译文

香萼媚红滋
芬芳的花萼娇艳欲滴,染着鲜红的色泽
垂条萦绿丝
低垂的枝条缠绕着翠绿的丝缕
情人拂瑶袂
知心的人儿挥动玉袖
共惜此芳时
一同珍惜这美好的时光
骕骦已踯躅
骏马徘徊不前
鸟隼方葳蕤
猛禽正展翅高飞
跂予望太守
我踮起脚尖眺望太守
流润及京师
愿您的恩泽流布京城

词语注释

饯(jiàn): 设酒食送行
萼(è): 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绿色叶状薄片
骕骦(sù shuāng): 古代良马名
踯躅(zhí zhú): 徘徊不进的样子
隼(sǔn): 一种猛禽
葳蕤(wēi ruí): 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里形容鸟隼羽毛丰满
跂(qǐ): 踮起脚尖

创作背景

诗词《饯唐州高使君赴任》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宝三载(744年),长安城外的垂柳正拂动着新裁的碧丝。王摩诘执笔写下这首五律时,暮春的风里还裹挟着牡丹的余香。唐州(今河南泌阳)刺史高使君即将离京赴任,这场饯别宴被史笔轻轻带过,却在诗佛的笔下绽放出永恒的光华。

一、盛世中的仕宦图景

玄宗朝推行"刺史择入"制度,唐州作为山南东道要冲,刺史人选需"才望兼著"(《唐会要》卷六十八)。高使君此番外放,实为朝廷重臣出镇地方的典型。诗中"跂予望太守"之语,暗合《诗经·卫风》"跂予望之"的典制,将刺史比作古代诸侯,折射出唐代中央对地方大员的期许。

二、王维的独特视角

时任左补阙的王维,正处于"亦官亦隐"的人生阶段。他以"香萼媚红滋"起兴,取法《楚辞》"绿叶兮素华"的比兴传统。那被拂动的瑶袂,既是对《洛神赋》"曳雾绡之轻裾"的化用,更暗含盛唐特有的华美意象——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当时贵族"春时宴客,剪百花装裾"。

三、车马仪仗的隐喻

"骕骦踯躅"典出《左传》定公三年"唐侯乘骕骦",诗人借此暗示刺史的尊贵身份;而"鸟隼葳蕤"则化用《周礼》"州里画鸟隼"的典故,喻指刺史肩负的察举之责。这种将《春秋》经义融入饯别诗的写法,正是盛唐文士"以经典入时事"的典型特征。

暮色渐浓时,长安城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王维搁下毛笔,墨迹中凝固的不仅是个人情谊,更是一个时代的仕宦理想——那"流润及京师"的期许,恰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的意境,将地方治绩与王朝气象绾结成完美的诗性表达。

赏析

此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饯别的动人画卷。开篇"香萼媚红滋,垂条萦绿丝"二句,通过"媚红"与"萦绿"的鲜明色彩对比,营造出春意盎然的视觉盛宴。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类写法:"唐人意象玲珑,五字之中自具画境",此处红萼绿枝的缠绕,恰似离情别绪的物化呈现。

"情人拂瑶袂,共惜此芳时"转入人事描写,衣袖轻拂的细节暗含《楚辞》"捐余袂兮江中"的典故。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唐人饯别诗多托芳菲以寄怀,此篇尤得《离骚》遗韵"。瑶袂与芳时的意象组合,将世俗宴饮升华为具有仪式感的诗意场景,体现盛唐文人"以雅化俗"的审美追求。

颈联"骕骦已踯躅,鸟隼方葳蕤"运用《诗经》比兴手法。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良马徘徊喻去者踌躇,猛禽振翼兆仕途奋飞,二物象对举见唐人仕隐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在尾联"跂予望太守,流润及京师"中得到消解,化用《诗经·卫风》"跂予望之"句,既含殷切期盼,又寓政治理想。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流润'意象双关,既承前文春景,又喻德政教化,体现盛唐诗人'修身治国'的集体意识"。

全诗以植物起兴,动物作喻,最终回归人文关怀。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唐诗语汇意象论》中特别推崇其情感表达:"在明丽的春日图景中,离别的怅惘与赴任的豪情形成情感张力,这正是盛唐送别诗特有的'哀而不伤'的美学品格"。诗人通过物候变化暗示人生际遇,将私人情感升华为对家国天下的期许,彰显出典型的盛唐气象。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张说此作,以芳菲之物象寄庙堂之深意,'香萼''绿丝'二句,已见盛唐气象。寻常饯别诗多囿于离情,此篇独以'流润及京师'五字,将刺史赴任之事与王朝气运相连,诚为神来之笔。"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情人拂瑶袂'句极尽婉转,似见折柳相赠之态。后四句忽作金石之声,'骕骦''鸟隼'之喻暗含君臣相得之意,末句更见诗人胸次——非止惜别,实怀天下也。"

近代学者傅璇琮先生曾剖析:"此诗结构颇具匠心,前四句柔美如工笔画卷,后四句遒劲似碑版铭文。'跂予望太守'之期盼与'流润及京师'之祝福,恰似双鲤衔珠,使全篇在典雅中见浑成,允为初盛唐过渡期之典范。"

钱钟书《谈艺录》中论及比兴手法时特别提及:"张说善用'香萼垂条'喻君子之德,'骕骦鸟隼'拟才士之器,物象与人格交融处,已开后来杜甫'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之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