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饯唐州高使君赴任》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宝三载(744年),长安城外的垂柳正拂动着新裁的碧丝。王摩诘执笔写下这首五律时,暮春的风里还裹挟着牡丹的余香。唐州(今河南泌阳)刺史高使君即将离京赴任,这场饯别宴被史笔轻轻带过,却在诗佛的笔下绽放出永恒的光华。
一、盛世中的仕宦图景
玄宗朝推行"刺史择入"制度,唐州作为山南东道要冲,刺史人选需"才望兼著"(《唐会要》卷六十八)。高使君此番外放,实为朝廷重臣出镇地方的典型。诗中"跂予望太守"之语,暗合《诗经·卫风》"跂予望之"的典制,将刺史比作古代诸侯,折射出唐代中央对地方大员的期许。
二、王维的独特视角
时任左补阙的王维,正处于"亦官亦隐"的人生阶段。他以"香萼媚红滋"起兴,取法《楚辞》"绿叶兮素华"的比兴传统。那被拂动的瑶袂,既是对《洛神赋》"曳雾绡之轻裾"的化用,更暗含盛唐特有的华美意象——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当时贵族"春时宴客,剪百花装裾"。
三、车马仪仗的隐喻
"骕骦踯躅"典出《左传》定公三年"唐侯乘骕骦",诗人借此暗示刺史的尊贵身份;而"鸟隼葳蕤"则化用《周礼》"州里画鸟隼"的典故,喻指刺史肩负的察举之责。这种将《春秋》经义融入饯别诗的写法,正是盛唐文士"以经典入时事"的典型特征。
暮色渐浓时,长安城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王维搁下毛笔,墨迹中凝固的不仅是个人情谊,更是一个时代的仕宦理想——那"流润及京师"的期许,恰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的意境,将地方治绩与王朝气象绾结成完美的诗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