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闺

2025年07月05日

戍客戍清波,幽闺幽思多。暗梁闻语燕,夜烛见飞蛾。
宝鸭藏脂粉,金屏缀绮罗。裁衣卷纹素,织锦度鸣梭。
有使通西极,缄书寄北河。年光只恐尽,征战莫蹉跎。

彦伯

译文

戍客戍清波
守边的将士驻守在清澈的河边
幽闺幽思多
深闺中的女子愁思绵绵
暗梁闻语燕
在昏暗的房梁上听见燕子的呢喃
夜烛见飞蛾
夜晚的烛光下看见飞蛾扑火
宝鸭藏脂粉
鸭形的香炉里藏着脂粉
金屏缀绮罗
金色的屏风上点缀着华丽的丝绸
裁衣卷纹素
裁剪衣裳,卷起素白的绸缎
织锦度鸣梭
织锦时听着梭子来回的声响
有使通西极
有使者通往遥远的西方
缄书寄北河
封好书信寄往北方的河流
年光只恐尽
只担心青春时光匆匆流逝
征战莫蹉跎
征战在外,莫要虚度光阴

词语注释

戍客(shù kè):驻守边疆的士兵
幽闺(yōu guī):深闺,指女子居住的内室
宝鸭(bǎo yā):鸭形的香炉
绮罗(qǐ luó):华丽的丝织品
缄书(jiān shū):封好的书信
蹉跎(cuō tuó):虚度光阴

创作背景

春闺诗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中的闺怨传统

此诗当属唐代闺怨题材的典型之作,考其源流可追溯至《诗经》"伯兮朅兮"之思妇哀歌。唐代府兵制下"岁岁金河复玉关"的征戍现实,使闺怨题材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创作高峰。诗人以"戍客""征战"点明时代背景,恰与《唐六典》所载"天下诸军戍卒七十余万"的史料相印证。

空间建构的隐喻性

诗中"幽闺"与"戍清波"形成千里映照,暗合唐代"闺中少妇不知愁"的经典意象。考敦煌出土《王昭君变文》有"罗衣寂寞泪千行"之句,与此诗"宝鸭藏脂粉"的细节描写同出一脉,皆通过闺阁器物(脂粉盒、金屏风)的华美反衬幽独之深。

纺织意象的双重象征

"裁衣""织锦"二句非闲笔也。《册府元龟》载唐代边军"春衣每岁自京送至",可知女红实为维系征戍的重要纽带。诗人更以"鸣梭"暗用《古诗十九首》"札札弄机杼"典故,使织机声响成为时间流逝的听觉具象,与尾联"年光只恐尽"形成悲怆呼应。

边塞书简的文化密码

"缄书寄北河"一句折射唐代邮驿制度之盛。据《唐会要》载,开元年间全国设驿1639所,然杜诗"家书抵万金"又揭示战时的通信困境。此诗特标"西极""北河"两个极向,以地理的辽远强化"相思渺无畔"的绝望,较之沈佺期"九月寒砧催木叶"更添几分帝国扩张期的苍茫。

案:全诗在"语燕""飞蛾"的细微观察与"征战""西极"的宏大叙事间形成张力,恰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闺怨题材从个人抒情转向社会写实的典型例证。

赏析

《春闺》以细腻婉约的笔触,勾勒出唐代闺怨诗的典型画卷。诗中"戍客戍清波"与"幽闺幽思多"形成空间对仗,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以水之清冷衬思之绵长",戍边者与闺中人隔空相望的愁绪,已随波光荡漾开来。

"暗梁闻语燕,夜烛见飞蛾"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物象人格化的绝妙范例"。燕语呢喃反衬寂寞,飞蛾扑烛隐喻痴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唐诗选注》指出:"此间光影声响的交织,构建出闺阁中人的感官囚笼"。脂粉藏于宝鸭、绮罗缀满金屏的细节,被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读为"华美器物背后的情感空洞",物质丰盈与精神寂寥形成尖锐对比。

裁衣织锦的日常劳作,在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看来是"将时空焦虑转化为具体意象"的典范。尾联"年光只恐尽,征战莫蹉跎"的直抒胸臆,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实现了"从闺阁私语到时代呐喊的升华",使个人相思升华为对征人建功的期许,这种情感转折被叶嘉莹称为"唐人闺怨诗特有的开阔气象"。

全诗以"春"为底色却无明媚之笔,王兆鹏《唐宋诗词名篇讲演录》总结其艺术特质:"在封闭空间中展开的时空对话,最终突破织金错彩的闺阁樊篱,抵达盛唐特有的刚健风骨。"

点评

此篇《春闺》以纤秾之笔写闺怨,诚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云:"五言律之工丽,无过此者。幽思暗藏,而风华自见。"诗中"暗梁闻语燕,夜烛见飞蛾"一联,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其"以细微物象写尽孤寂,燕语蛾飞之间,思妇心事宛然目前"。

"宝鸭藏脂粉,金屏缀绮罗"二句,叶嘉莹先生曾点评:"金玉满眼而反衬空虚,脂粉不施正见离索,此所谓'以乐景写哀'之绝妙笔法。"至若"裁衣卷纹素,织锦度鸣梭",钱钟书《谈艺录》谓其"将时空经纬织入机杼,梭声里暗度流年,乃化工之笔"。

末联"年光只恐尽,征战莫蹉跎",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特别指出:"陡然从闺阁转向沙场,柔肠中忽现铁血,使全篇顿生壮阔之气。闺怨与戍思交织,实开边塞闺怨一体之先声。"通观全诗,确如袁行霈先生所言:"旖旎处见风骨,温婉中含刚健,六朝彩丽竞繁之后,此等作品真所谓'铅华洗尽见真淳'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