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柳絮沾衣,宫阙的琉璃瓦上流转着天宝年间的余晖。张九龄执笔于秘书省青琐门下,墨池中倒映着渐暗的霞光,笔下《赠刘舍人》的绮丽词章正随宣纸纹理徐徐舒展。
此诗诞生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明宫含元殿的铜凤衔着历史的关键时刻。刘舍人作为中书省要员,每日经行凤凰池畔,衣袂沾染的不仅是禁林晨露,更是盛唐文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张九龄以"女床山灵鸟"起兴,实暗合《山海经》中"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的典故,将刘舍人比作栖梧彩凤——"碧梧树"喻中书省清要之职,"青琐闱"指宫门重地,璇题珠缀的描写恰似《唐六典》记载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的辉煌。
然诗中"抚翼西飞"之语,已透露出微妙的政治预感。时值李林甫渐掌权柄,张九龄敏锐察觉到开元盛世帷幕后的暗涌。他以"郁穆丝言重"暗写诏书颁行的肃穆,"荧煌台座深"暗指政事堂决策的幽邃,末句"浩歌在西省"的孤清,恰是《旧唐书》所载"九龄文章独步本朝"的文人风骨写照。
这首五言排律的鎏金词句背后,盛唐气象正经历着从"仙阁霭沉沉"到"紫庭音"渐弱的微妙转折。张九龄以凤凰意象织就的锦绣文字,既是对同僚的期许,亦成为开元文坛最后的绝响。次年,这位曲江才子便将踏上贬谪荆州的漫漫路途,而诗中"孤英跂莫寻"竟成谶语,预告着一个文化黄金时代的悄然消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