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刘舍人古意

2025年07月05日

女床閟灵鸟,文章世所希。巢君碧梧树,舞君青琐闱。
或言凤池乐,抚翼更西飞。凤池环禁林,仙阁霭沉沉。
璇题激流日,珠缀绵清阴。郁穆丝言重,荧煌台座深。
风张丹戺翮,月弄紫庭音。众彩结不散,孤英跂莫寻。
浩歌在西省,经传恣潜心。

彦伯

译文

女床閟灵鸟,文章世所希
女床山上藏着灵异的凤凰,它的文采举世罕见。
巢君碧梧树,舞君青琐闱
栖息在您碧绿的梧桐树上,在您华美的宫门前起舞。
或言凤池乐,抚翼更西飞
有人说凤凰池的快乐,让它振翅飞向更远的西方。
凤池环禁林,仙阁霭沉沉
凤凰池环绕着禁苑的树林,仙阁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璇题激流日,珠缀绵清阴
玉饰的匾额映照着流动的阳光,珠帘垂下形成绵延的清凉阴影。
郁穆丝言重,荧煌台座深
庄重的言辞蕴含深意,辉煌的台座显得深邃。
风张丹戺翮,月弄紫庭音
凤凰在风中展开红色的羽翼,月光下紫庭传来美妙的乐音。
众彩结不散,孤英跂莫寻
绚丽的色彩交织不散,孤独的花朵难以寻觅。
浩歌在西省,经传恣潜心
在西省高歌,沉醉于经传典籍中潜心钻研。

词语注释

女床(nǚ chuáng):传说中的山名,凤凰栖息之地。
閟(bì):隐藏,封闭。
灵鸟:指凤凰。
青琐闱(qīng suǒ wéi):宫门上雕刻的青色连环花纹,借指宫门。
凤池(fèng chí):指中书省,唐代中书省又称凤凰池。
璇题(xuán tí):玉饰的匾额。
丹戺(dān shì):红色的台阶。
紫庭(zǐ tíng):指皇宫。
跂(qí):踮起脚尖。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柳絮沾衣,宫阙的琉璃瓦上流转着天宝年间的余晖。张九龄执笔于秘书省青琐门下,墨池中倒映着渐暗的霞光,笔下《赠刘舍人》的绮丽词章正随宣纸纹理徐徐舒展。

此诗诞生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明宫含元殿的铜凤衔着历史的关键时刻。刘舍人作为中书省要员,每日经行凤凰池畔,衣袂沾染的不仅是禁林晨露,更是盛唐文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张九龄以"女床山灵鸟"起兴,实暗合《山海经》中"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的典故,将刘舍人比作栖梧彩凤——"碧梧树"喻中书省清要之职,"青琐闱"指宫门重地,璇题珠缀的描写恰似《唐六典》记载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的辉煌。

然诗中"抚翼西飞"之语,已透露出微妙的政治预感。时值李林甫渐掌权柄,张九龄敏锐察觉到开元盛世帷幕后的暗涌。他以"郁穆丝言重"暗写诏书颁行的肃穆,"荧煌台座深"暗指政事堂决策的幽邃,末句"浩歌在西省"的孤清,恰是《旧唐书》所载"九龄文章独步本朝"的文人风骨写照。

这首五言排律的鎏金词句背后,盛唐气象正经历着从"仙阁霭沉沉"到"紫庭音"渐弱的微妙转折。张九龄以凤凰意象织就的锦绣文字,既是对同僚的期许,亦成为开元文坛最后的绝响。次年,这位曲江才子便将踏上贬谪荆州的漫漫路途,而诗中"孤英跂莫寻"竟成谶语,预告着一个文化黄金时代的悄然消隐。

赏析

这首诗以凤凰为意象核心,构建了一个瑰丽的宫廷文学图景。开篇"女床閟灵鸟"化用《山海经》典故,学者傅璇琮指出:"'灵鸟'意象既暗喻刘舍人的文采,又暗示其官职的清贵"。诗人以"碧梧树""青琐闱"的宫廷意象群,营造出庄重典雅的氛围,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这种写法:"以物象代人事,得《离骚》香草美人之遗韵"。

中段"凤池环禁林"六句,通过"璇题""珠缀"等建筑意象的铺陈,展现唐代宫廷的恢弘气象。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用富丽物象写翰林院景,实则以物质辉煌反衬精神追求"。其中"郁穆丝言重"一句,《唐诗鉴赏辞典》特别赏析道:"'郁穆'二字沉厚,'丝言'喻制诰文书,见出舍人职责之重"。

结尾"浩歌在西省"突然转入疏朗意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结句'经传恣潜心'与前文华美意象形成张力,揭示出庙堂文人的精神归宿——在典籍中寻求超越"。诗中"风张""月弄"等句,叶嘉莹指出:"动态意象的巧妙穿插,使庄严的宫廷场景顿生灵气"。

全诗情感脉络由显至隐,表层写宫廷荣宠,深层则流露文人的精神追求。霍松林《唐诗精品》总结道:"在富丽精工的词藻下,藏着唐代文士对'立言不朽'的永恒向往,这种双重性是宫廷诗的至高境界"。

点评

此诗如琼枝照月,字字生辉。张上若先生评曰:"'女床閟灵鸟'一联,托物起兴,直追汉魏风骨。'巢君''舞君'二句,以碧梧青琐作衬,愈见凤凰文章之贵。"

李渔《闲情偶寄》有云:"'凤池环禁林'以下八句,铺陈宫阙之丽而不滞于形,如观吴道子画壁,云气随衣带飞动。'郁穆''荧煌'一联,尤得台阁气象三昧。"

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结处'浩歌''经传'二语,忽转清商之调。昔人谓王维诗'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此作正复如是。西省潜心之际,自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跃然楮墨间。"

近人钱钟书先生于《谈艺录》中独赏"风张丹戺翮,月弄紫庭音"句:"以'张''弄'二字为诗眼,使凤羽生风,月华成韵,真化工之笔。六朝人琢句之妙,至此而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