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比干墓

2025年07月05日

大位天下宝,维贤国之镇。殷道微而在,受辛纂颓胤。
山鸣鬼又哭,地裂川亦震。媟黩皆佞谀,虔刘尽英隽。
孤卿帝叔父,特进贞而顺。玉床逾皓洁,铜柱方歊焮.
奉国历三朝,观窍明一瞬。季代猖狂主,蓄怒提白刃。
之子弥忠谠,愤然更勇进。抚膺誓陨越,知死故不吝。
已矣竟剖心,哲妇亦同殉。骊龙暴双骨,太岳摧孤仞。
周发次商郊,冤骸悲莫殣。锋剑剿遗孽,报复一何迅。
驻罕歌淑灵,命徒封旅榇。自尔衔幽酷,于嗟流景骏。
丘坟被宿莽,坛戺缘飞磷。贞观戒北征,维皇念忠信。
荒坟护草木,刻桷吹煨烬。代远恩更崇,身颓名益振。
帝词书乐石,国馔罗芳衅。伟哉烈士图,奇英千古徇。

彦伯

译文

比干墓
比干之墓
大位天下宝,维贤国之镇。
高位是天下之珍宝,唯有贤者能安定国家。
殷道微而在,受辛纂颓胤。
殷商的气运虽衰微却仍在延续,纣王(受辛)继承了这衰败的王朝。
山鸣鬼又哭,地裂川亦震。
山间鬼哭狼嚎,大地崩裂,江河震荡。
媟黩皆佞谀,虔刘尽英隽。
轻慢亵渎之人尽是谄媚之徒,残害杀戮的都是英才俊杰。
孤卿帝叔父,特进贞而顺。
比干身为帝王的叔父,忠诚正直而恭顺。
玉床逾皓洁,铜柱方歊焮。
玉床洁白无瑕,铜柱灼热滚烫。
奉国历三朝,观窍明一瞬。
他辅佐国家历经三朝,洞察世事只在瞬息之间。
季代猖狂主,蓄怒提白刃。
末代君主(纣王)疯狂暴虐,积怒之下举起屠刀。
之子弥忠谠,愤然更勇进。
比干忠诚正直,愤然更加勇敢进谏。
抚膺誓陨越,知死故不吝。
抚胸发誓愿以身殉国,明知必死却毫不吝惜。
已矣竟剖心,哲妇亦同殉。
最终被剖心而死,贤德的妇人也一同殉难。
骊龙暴双骨,太岳摧孤仞。
骊龙暴露出双骨,泰山崩塌只剩孤峰。
周发次商郊,冤骸悲莫殣。
周武王进军商郊,冤死的尸骨无人收殓。
锋剑剿遗孽,报复一何迅。
利剑剿灭残余的恶人,报复来得何其迅速。
驻罕歌淑灵,命徒封旅榇。
停下车马歌颂英灵,下令封存旅榇(棺木)。
自尔衔幽酷,于嗟流景骏。
从此含恨九泉,可叹时光飞逝如骏马奔驰。
丘坟被宿莽,坛戺缘飞磷。
坟丘被野草覆盖,祭坛边飞舞着磷火。
贞观戒北征,维皇念忠信。
贞观年间以比干之死为戒,皇帝(唐太宗)感念忠信。
荒坟护草木,刻桷吹煨烬。
荒坟被草木保护,雕花的椽子被风吹成灰烬。
代远恩更崇,身颓名益振。
年代越久远,恩德越崇高,身躯虽逝,名声更加显赫。
帝词书乐石,国馔罗芳衅。
皇帝的题词刻在乐石上,国祭摆满芳香祭品。
伟哉烈士图,奇英千古徇。
伟大啊,烈士的画像,奇伟的英名千古流传。

词语注释

受辛:即商纣王,名受辛。
媟黩(xiè dú):轻慢亵渎。
虔刘(qián liú):杀戮,残害。
歊焮(xiāo xìn):炽热,灼烧。
旅榇(lǚ chèn):指棺木。
坛戺(tán shì):祭坛的台阶。
刻桷(kè jué):雕花的椽子。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比干墓前松柏森然,如三千年前那场血谏的余音未绝。这座埋藏着七窍玲珑心的土冢,实则是华夏忠烈精神的不朽图腾。

一、殷商末世的血色残阳

当纣王"酒池肉林"的奢靡之声响彻朝歌时,微子启选择出走,箕子选择佯狂,唯比干以"主过不谏非忠也"的决绝,在公元前1046年那个甲子日的黎明,将生命化作最后的谏章。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朝阳下泛着冷光,恰似那柄剖心的玉刀折射出的寒芒。《史记·殷本纪》载"纣愈淫乱不止,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这声呐喊穿透牧野之战的烽烟,在《尚书·泰誓》中化作周武王"自绝于天,结怨于民"的伐纣檄文。

二、诗笔下的忠魂图腾

诗人以"玉床逾皓洁"喻比干冰壶秋月之操,用"铜柱方歊焮"暗指炮烙之刑的酷烈。当"骊龙暴双骨"的意象撕裂苍穹时,我们看见《离骚》中"謇謇之为患"的屈子身影与比干重叠。李商隐《咏史》"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讽喻,在此化作"媟黙皆佞谀"的沉痛控诉。那座被宿莽覆盖的丘坟,实是《诗经·黍离》中"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精神原乡。

三、贞观盛世的镜鉴

唐太宗诏令修葺比干墓时,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下"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警句。诗人笔下"维皇念忠信"的记载,与《贞观政要》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朝议形成互文。当长安城的晨钟暮鼓与比干墓前的松涛共鸣,那个"代远恩更崇"的预言,已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画像中得到验证。

暮色中的墓碑上,甲骨文的裂纹里渗出丝丝殷红。那些"伟哉烈士图"的题咏,终化作《全唐诗》里永不褪色的朱砂批注。比干墓前飘飞的纸灰,年年岁岁都在重演着"知死故不吝"的生命仪式。

赏析

这座承载着三千年悲怆的墓冢,以青铜般的沉默讲述着比干剖心的永恒寓言。诗人以"大位天下宝,维贤国之镇"开篇,将忠贤置于王朝兴衰的核心位置,正如《诗经·大雅》"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的治国理想。殷商将倾之际的"山鸣鬼哭,地裂川震",不仅是自然异象的铺陈,更是《尚书·洪范》"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崩塌的天地征兆。

玉床皓洁与铜柱歊焮的意象对比尤为精妙,白玉象征比干"特进贞而顺"的品格,而灼热铜柱则暗喻纣王"蓄怒提白刃"的暴虐。这种对立在"哲妇同殉"处达到高潮,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此句:"双骨暴而孤仞摧,忠奸之辨如日月昭然"。骊龙与太岳的意象并置,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壮烈情怀。

诗人用"锋剑剿遗孽"的凌厉笔触,完成对历史正义的诗意审判。而"贞观戒北征"的典故运用,使比干精神超越时空界限,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咏史诗之妙,在于使古人衣冠毕现于当下"。结尾"伟哉烈士图"的赞颂,与墓前"代远恩更崇"的宿莽飞磷形成张力,实践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追求。

全诗以青铜器铭文般的庄重笔调,将比干墓化为永恒的道德丰碑。每一处意象都是《礼记·祭义》"斋明盛服"的礼器,承载着"维皇念忠信"的文化基因。在这片被诗性照亮的墓园里,历史的幽磷化作星辰,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穹顶。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此诗曰:
"比干墓诗如青铜器皿,叩之清越。以'大位天下宝'起势,便有庙堂钟鼎之音;至'骊龙暴双骨'句,骤现裂帛之声。忠魂烈魄,俱在字句间蒸腾。"

近代学者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评:
"通篇以金石笔法写血泪事,'贞观戒北征'一转尤见匠心。将比干之死与唐太宗征辽事并置,时空叠印处,忠谏精神遂成永恒。"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激赏末四句:
"'代远恩更崇,身颓名益振'十字,道尽千古忠烈宿命。诗人以煨烬中重生的刻桷意象,完成对精神不朽的礼赞——此非技巧,乃血性文字也。"

诗眼撷珍

  • "奉国历三朝,观窍明一瞬":清纪昀批注"十字含《春秋》笔法"
  • "抚膺誓陨越,知死故不吝":王国维《人间词话》引此为例,谓"悲剧之壮美,莫过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伟哉烈士图,奇英千古徇":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称此结句"如黄钟大吕,余音穿云"

注:诗中"媟黩皆佞谀,虔刘尽英隽"二句,陈寅恪考据指出暗用《尚书·泰誓》"焚炙忠良"典故,可见诗人熔经铸史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