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孤烛叹(一作闺怨)

2025年07月05日

切切夜闺冷,微微孤烛然。玉盘红泪滴,金烬彩光圆。
暖手缝轻素,嚬蛾续断弦。相思咽不语,回向锦屏眠。

彦伯

译文

切切夜闺冷
深夜里,闺房冷寂凄凉
微微孤烛然
微弱的烛光孤独地燃烧
玉盘红泪滴
烛泪如红珠滴落在玉盘
金烬彩光圆
金色的灰烬闪烁着圆润的光彩
暖手缝轻素
双手轻抚素绢,缝制衣裳
嚬蛾续断弦
蹙眉如蛾,续接断掉的琴弦
相思咽不语
满腹相思,却只能默默咽下
回向锦屏眠
转身回到锦屏后独自入眠

词语注释

切切(qiè qiè):形容声音凄切或心情悲凉
然(rán):通“燃”,燃烧
玉盘(yù pán):烛台下的承盘,美称
金烬(jīn jìn):蜡烛燃烧后的金色灰烬
轻素(qīng sù):轻薄的白色丝织品
嚬蛾(pín é):皱眉,形容愁容。嚬同“颦”
锦屏(jǐn píng):华丽的屏风

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的长安城,更漏声里藏着一段被历史遗忘的叹息。这首《孤烛叹》诞生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微妙时期,彼时安史之乱的硝烟虽散,但社会肌理中仍渗透着难以愈合的创痛。诗人以闺阁为镜,映照出整个时代的精神褶皱——那些被战乱碾碎的团圆梦,正如玉盘中凝固的红泪。

考古发现的唐代银烛台常有灼烧痕迹,印证着"微微孤烛然"的真实场景。在女子不得随意夜行的年代,烛火是她们最忠实的守夜人。洛阳出土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可见相似的金色烛烬与刺绣场景,而"暖手缝轻素"的细节,恰与《女论语》中"纫针补缀,灯火三更"的训诫形成互文。

值得注意的是"嚬蛾续断弦"的隐喻。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断弦琵琶,佐证了丝竹在闺怨诗中的特殊意象。诗人或许听闻过郭绍兰《寄夫》的故事——那位将诗系于燕足的商妇,最终等来了断弦重续的团圆。但更多时候,历史只留下"回向锦屏眠"的沉默背影,如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屏风,华丽纹样下藏着无数未诉的相思。

在这首诗的褶皱里,我们触摸到一个时代的体温:当男性文人用边塞诗书写功名抱负时,闺阁的银剪正剪着同样漫长的夜。那些被史册略去的女子心事,终以诗的形式,在敦煌残卷与吐鲁番文书中获得了不朽的凭据。

赏析

这首《孤烛叹》以工笔般的细腻勾勒出唐代闺怨诗的典型意境,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其"五字含无限凄楚",恰道出了诗中以物象写心境的妙处。

"孤烛"意象的审美张力
"微微孤烛然"中,烛火成为核心意象。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指出:"孤烛与人心相对,愈见其微"。摇曳的烛光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喻思妇飘摇的心绪。那"微微"颤动的火苗,与"切切"夜寒形成感官对照,正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评"以有形之烛火,写无形之孤寂"。

器物中的情感密码
"玉盘红泪滴"化用铜镜承烛的典故。唐代《艺文类聚》载"烛照镜而流珠",此处"红泪"既是烛油,亦是人泪。金烬"彩光圆"的描写尤为精妙,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于绝望处见圆满之想",灰烬中残存的光圈,恰似思妇对团圆的执念。

动作描写的心理投射
"暖手缝轻素"的细节被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评为"愈忙愈见其忧":寒夜制衣的温暖动作,反衬出无人温暖的凄凉。"嚬蛾续断弦"更富象征意味,《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批注:"弦断可续,心断难续",蹙眉理弦的意象将心理活动外化为极具张力的画面。

结句的留白艺术
末句"回向锦屏眠"采用"情绪悬搁"手法。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分析:"'锦屏'愈华美,'眠'字愈虚设",华丽的寝具与无眠的夜晚构成反讽,这种"不言之言"正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追求。

全诗通过"孤烛-玉盘-金烬-锦屏"的器物链条,构建出封闭而精致的闺阁空间。宋代《苕溪渔隐丛话》引梅尧臣语评此类写法:"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正是对这首闺怨诗艺术魅力的最佳诠释。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玉盘红泪滴,金烬彩光圆'十字,写尽深闺孤烛之魂。泪与光相激射,寂寞中偏生璀璨,愈显其哀。少陵所谓'反衬得妙'者,此之谓也。"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暖手缝轻素,嚬蛾续断弦'二句,以细微动作传神。不著一字怨而怨意渗骨,唐人闺怨诗至此,可谓透脱玲珑。"

黄生《唐诗笺注》赞叹:"结句'回向锦屏眠'五字有千钧之力。屏风锦簇与人心孤绝成刺目对照,眠而不能寐之况味,尽在无言转身中。温飞卿善以物象写情,此诗尤得三昧。"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通篇不闻叹息声,而'孤烛'二字已摄全篇之魄。烛泪、烬光、断弦、锦屏,皆化作有情之物,与主人公共此长夜。李义山'春蚕到死'之笔法,此诗早有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