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石淙

2025年07月05日

碧淀红涔崿嶂间,淙嵌洑岨洊成湾。琪树璿娟花未落,
银芝窋咤露初还。八风行殿开仙榜,七景飞舆下石关。
张茑席云平圃宴,焜煌金记蕴名山。

彦伯

译文

碧淀红涔崿嶂间
碧绿的潭水与红艳的浅滩交错在陡峭的山崖间
淙嵌洑岨洊成湾
溪流冲刷岩石,回旋激荡,最终汇成弯曲的河湾
琪树璿娟花未落
玉树琼枝上,娇美的花朵尚未凋零
银芝窋咤露初还
银色的灵芝破土而出,露珠刚刚消散
八风行殿开仙榜
八面来风的高殿上,仙人的名册正徐徐展开
七景飞舆下石关
七色祥云簇拥着仙车,飞降石砌的关隘
张茑席云平圃宴
藤蔓如席铺展云间,平坦的仙圃正设盛宴
焜煌金记蕴名山
辉煌的金色碑文,铭刻着名山的传说

词语注释

涔(cén): 积水的小坑
崿(è): 山崖
洑(fú): 水流回旋处
岨(jū): 带土的石山
璿(xuán): 美玉
窋咤(zhú zhà): 植物破土而出的样子
飞舆(yú): 神仙乘坐的车驾
张茑(niǎo): 蔓延的藤蔓植物

创作背景

诗词《石淙》创作背景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夏,大周女皇率群臣巡幸嵩山,驻跸于告成石淙河畔。时值太平盛世,河畔奇石嶙峋,淙流激湍如佩玉鸣鸾,女皇遂命筑三阳宫于崖壁之侧,更临水凿"乐台"以宴群臣。

是日天朗气清,八风徐来。君臣列坐于犬牙交错的石坪之上,但见"碧淀红涔"映霞光,"琪树璿娟"含清露。上官婉儿执砚侍侧,狄仁杰、姚崇等十八学士奉诏应制。女皇以《石淙》为首唱,七言律诗如"银芝窋咤"般破空而出,群臣次韵相和,遂成《石淙会饮》诗碑,今犹存嵩山摩崖。

诗中"八风行殿""七景飞舆"暗合《拾遗记》周穆王巡游典故,而"焜煌金记"更将武周政权比作黄帝铸鼎铭功的盛世。这场融合政治隐喻与山水雅趣的石淙诗会,实为武则天封禅嵩山的重要文化仪轨,亦是大唐气象在武周时期的特殊回响。

赏析

《石淙》是武则天巡幸嵩山时创作的山水诗杰作,其艺术价值历来为学者所称道。诗中"碧淀红涔崿嶂间"以青红二色构建视觉奇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盛赞此句"设色之妙,如丹青大家手笔",碧水红崖的强烈对比形成极具张力的山水画卷。

"淙嵌洑岨洊成湾"一句连用四个"水"旁字,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武后造字之能,然此句天然妙合,水势回旋之态尽出"。水流的迂回曲折与山势的嶙峋陡峭相映成趣,形成动态的山水交响。

诗中仙道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琪树璿娟"与"银芝窋咤"的描写,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全唐诗补编》考证中强调:"此二句实开李贺神仙诡丽诗风先河"。玉树琼花的超凡脱俗,配合银芝承露的道教意象,将自然景观升华为仙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蒋寅研究员指出:"武则天以女性统治者视角重构了传统山水诗的雄浑格局,在刚劲中融入纤柔之美"。

尾联"焜煌金记蕴名山"堪称诗眼,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在《唐代诗学》中解析道:"'焜煌'二字既指摩崖石刻的金碧辉煌,又暗喻武周政权的盛世气象,物象与政治隐喻达成完美统一"。这种将个人政治抱负融入山水抒怀的写法,开创了盛唐山水诗的新境界。

全诗在空间建构上极具匠心,台湾大学何寄澎教授在《唐诗的时空意识》中分析:"从'崿嶂间'的微观聚焦,到'八风行殿'的宏观拓展,最后收束于'平圃宴'的人文场景,形成立体化的诗意空间"。这种收放自如的笔法,展现出武则天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独特审美视角。

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
"石淙一作,字字琢玉,句句生霞。'碧淀红涔'着色如工笔重彩,'琪树银芝'造境近阆苑仙葩。七景飞舆之句,忽将天家气象摄入山泉,此等笔力,非一般诗人所能梦见。"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云:
"宋之问《石淙》诗,以密丽为骨,以流动为神。'淙嵌洑岨'四字,尽水石相激之态,较之后人'悬流千丈'之直白,更得造化曲折幽微之趣。末联'焜煌金记'一语,使金石文字与自然山水同寿,真所谓'笔补造化天无功'也。"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录》叹赏:
"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八风行殿'似真似幻,'张茑席云'亦人亦仙。诗人以琉璃笔墨写石淙,遂使一涧清响,化作大唐盛世的回声。金记蕴山,岂止记名?实乃以诗心铸就永恒。"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其技法:
"'崿嶂'叠韵,'窋咤'双声,音义相谐处暗藏机杼。全篇如七宝楼台,而中有潜气内转:前六句极写景物瑰奇,至尾联忽以'平圃宴'收束,方显君臣同游之乐,此正初唐应制诗之高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