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淮亭吟

2025年07月05日

贞寂虑兮淮山幽,怜芳若兮揽中洲。崩湍委咽日夜流,
孤客危坐心自愁。矧鹤唳兮风晓,复猿鸣兮霜秋。
熠耀飞兮蟋蟀吟,倚清瑟兮横凉琴。撷瑶芳兮吊楚水,
弄琪树兮歌越岑。山碕礒兮隈曲,水涓涟兮洞汨。
金光延起兮骤兴没,青苔竟兮绿蘋歇。
绿蘋歇兮凋朱颜,美人寂历兮何时闲,
君不见可怜桐柏上,丰茸桂树花满山。

彦伯

译文

贞寂虑兮淮山幽
静守思绪啊,淮山如此幽深
怜芳若兮揽中洲
怜惜芳草啊,采摘于水中沙洲
崩湍委咽日夜流
激流崩落呜咽,日夜奔流不息
孤客危坐心自愁
孤独的旅人端坐,心中满是忧愁
矧鹤唳兮风晓
更何况鹤鸣在拂晓的风中
复猿鸣兮霜秋
又有猿啼在寒霜的秋日
熠耀飞兮蟋蟀吟
萤火虫飞舞啊蟋蟀低吟
倚清瑟兮横凉琴
靠着清瑟啊横抚凉琴
撷瑶芳兮吊楚水
采摘瑶草啊祭奠楚水
弄琪树兮歌越岑
抚弄玉树啊歌唱越山
山碕礒兮隈曲
山势崎岖啊蜿蜒曲折
水涓涟兮洞汨
溪水涓涓啊流入深洞
金光延起兮骤兴没
金光闪烁啊忽明忽灭
青苔竟兮绿蘋歇
青苔蔓延啊绿蘋凋零
绿蘋歇兮凋朱颜
绿蘋凋零啊红颜老去
美人寂历兮何时闲
美人孤寂啊何时得闲
君不见可怜桐柏上
君不见那可爱的桐柏山上
丰茸桂树花满山
桂树繁茂啊花开满山

词语注释

矧(shěn): 况且,何况
唳(lì): 鹤鸣声
熠耀(yì yào): 萤火虫
碕礒(qí yǐ): 山势曲折不平
隈(wēi): 山或水弯曲的地方
涓涟(juān lián): 细小的水流波纹
汨(mì): 水流迅疾的样子
丰茸(fēng róng): 繁茂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时,独坐淮亭的诗人,将一怀羁旅愁思化作了这首《淮亭吟》。中唐的风烟里,士人南迁已成常态,而此篇或正作于刘长卿贬谪南巴途中——那淮水之滨的孤亭,成了他暂泊心灵的驿站。

考证诗人生平,此作当与《初贬南巴至鄱阳》诸篇同属至德年间。安史之乱的烽火虽熄,却留下满目疮痍的河山。诗中"崩湍委咽"之水,恰似诗人眼中破碎的盛唐气象;"孤客危坐"之姿,分明是谪宦对命运无常的静默抵抗。历史记载中,刘长卿曾两遭贬谪,其"五言长城"的笔锋,总裹挟着这般苍凉况味。

细味"矧鹤唳兮风晓,复猿鸣兮霜秋"二句,可见楚辞遗韵在唐代的余响。诗人撷取《九歌》的香草意象,却赋予更深的寂寥——"撷瑶芳"时楚水已非屈子所见,"弄琪树"时越岑亦非旧时青翠。这种时空错位的怅惘,正是中唐文人面对盛世残影的特殊心境。

末句"桐柏桂树"之叹尤耐寻味。据《元和郡县志》载,桐柏山确多桂树,然诗人笔下"丰茸花满"的盛景,实为反衬"绿蘋歇兮凋朱颜"的凋敝。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暗合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沉郁,折射出大历诗人特有的历史苍茫感。

淮亭的砖石早已湮灭,但这首诗的平仄里,仍能听见中唐士人在时代夹缝中的长吟——那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歌,更是一个王朝在黄昏时分的诗意独白。

赏析

《淮亭吟》以空灵幽寂的笔触,构筑了一个充满楚骚遗韵的山水世界。学者李元洛曾评此诗"将屈宋的香草意象与六朝的清峻笔法熔铸一炉",在时空交错中展开对生命哲思的叩问。

开篇"贞寂虑兮淮山幽"便以《九歌》般的祭祀语调定下情感基调。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幽"字双关地理与心境,既写淮山幽深,又喻诗人澄明虚静之思。随后"崩湍委咽"四句运用通感手法,湍流呜咽声、鹤唳猿啼声、蟋蟀振翅声交织成多重听觉意象,王运熙在《汉魏六朝诗选》中盛赞这种"以声写寂"的手法,使孤客愁思获得立体呈现。

中段转入视觉意象的铺陈。"金光延起"与"青苔竟绿"形成色彩蒙太奇,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解此为"道家阴阳消长的具象化表达"。而"撷瑶芳""弄琪树"等动作描写,承袭《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的比兴传统,徐志啸在《楚辞流变论》中认为这体现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执着追寻"。

结尾处"美人寂历"的意象尤为耐人寻味。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此美人实为诗人自况,与桐柏山桂树形成互文,暗示精神家园的永恒存在。"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更指出"丰茸桂树"的繁茂与"凋朱颜"的衰败构成生命辩证法,使全诗在绚烂归于平淡中完成哲思升华。

全诗情感脉络如清溪九曲,从初始的孤寂愁绪,经自然意象的涤荡,最终升华为对永恒之美的礼赞。程千帆《古诗考索》总结其艺术成就:"既得《九章》之幽深,又具《九歌》之婉丽,在六朝山水诗中开辟出新的精神向度。"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幽邃如闻空谷足音,清冷似见寒潭鹤影。通篇以楚辞香草美人之笔法,写淮山孤客之愁思,'崩湍委咽'四字已尽水流呜咽之态,'矧鹤唳兮风晓'更添凄清。末句忽作亮色,如密云中透月华,桂树满山之意象,正与篇首'贞寂虑兮'形成绝妙呼应。"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特别指出:"'熠耀飞兮蟋蟀吟'七字,光声交错,暗合《诗经·豳风》遗响。而'撷瑶芳''弄琪树'等语,既承屈子佩兰传统,又启姜夔冷香词境,在唐诗向宋词过渡中,此篇实为重要链环。"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评点:"诗人将《九歌》的幽渺与《招隐士》的峭拔熔于一炉。'金光延起兮骤兴没'暗喻人生无常,'青苔竟兮绿蘋歇'则化用谢朓'绿蘋歇兮芳洲'而更见苍茫。结句桐柏桂树之咏,非唯视觉之美,更以《楚辞》招隐意象作精神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