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拟古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遥裔烟屿鸿,双影旦夕同。交翰倚沙月,和鸣弄江风。
vK若茂芳序,君子从远戎。云生阴海没,花落春潭空。
红泪掩促柱,锦衾罗薰笼。自伤琼草绿,讵惜铅粉红。
裂帛附双燕,为予向辽东。
读书三十载,驰骛周六经。儒衣干时主,忠策献阙廷。
一朝奉休盼,从容厕群英。束身趋建礼,秉笔坐承明。
廨署相填噎,僚吏纷纵横。五日休浣时,屠苏绕玉屏。
橘花覆北沼,桂树交西荣。树栖两鸳鸯,含春向我鸣。
皎洁绮罗艳,便娟丝管清。扰扰天地间,出处各有情。
何必岩石下,枯槁闲此生。
颓光无淹晷,逝水有迅流。绿苔纷易歇,红颜不再求。
歌笑当及春,无令壮志秋。弱年仕关辅,簃门豁御沟。
敷愉东城际,婉娈南陌头。荷花娇绿水,杨叶暖青楼。
中有绮罗人,可怜名莫愁。画屏绕金膝,珠帘悬玉钩。
纤指调宝琴,泠泠哀且柔。赠君鸳鸯带,因以鹔鹴裘。
窗晓吟日坐,闺夕秉烛游。无作北门客,咄咄怀百忧。

彦伯

译文

拟古三首
仿古三首
遥裔烟屿鸿,双影旦夕同。
远处烟雾缭绕的岛屿上鸿雁飞翔,朝夕相伴形影不离。
交翰倚沙月,和鸣弄江风。
在沙滩月光下交颈相依,和着江风一同鸣唱。
vK若茂芳序,君子从远戎。
(vK应为误字,暂略)正值芳菲时节,君子却要远赴戎机。
云生阴海没,花落春潭空。
乌云遮蔽了远海,春花凋落潭水空寂。
红泪掩促柱,锦衾罗薰笼。
红泪滴落在急促的琴柱上,锦被铺陈在熏笼旁。
自伤琼草绿,讵惜铅粉红。
自伤青春如碧草般逝去,哪还顾得上脂粉妆容。
裂帛附双燕,为予向辽东。
撕下绸缎系在双燕脚上,请为我捎信到辽东。
读书三十载,驰骛周六经。
苦读诗书三十载,遍览六经日夜兼程。
儒衣干时主,忠策献阙廷。
身着儒衣求见明主,忠心献策于朝廷。
一朝奉休盼,从容厕群英。
终得君王垂青,从容位列英才之中。
束身趋建礼,秉笔坐承明。
整装前往建礼门,执笔值守承明殿。
廨署相填噎,僚吏纷纵横。
官署中人头攒动,同僚官吏往来穿梭。
五日休浣时,屠苏绕玉屏。
休沐日屠苏酒香萦绕玉屏风,
橘花覆北沼,桂树交西荣。
橘花覆盖北面池塘,桂树枝叶在西廊交错。
树栖两鸳鸯,含春向我鸣。
树上栖息着双鸳鸯,含着春意对我啼鸣。
皎洁绮罗艳,便娟丝管清。
身着光洁华美的绸缎,丝竹之音清丽婉转。
扰扰天地间,出处各有情。
纷扰天地之间,进退皆有其道理。
何必岩石下,枯槁闲此生。
何必隐居山岩下,憔悴虚度此生。
颓光无淹晷,逝水有迅流。
颓败的日光不会停留,逝去的流水奔涌向前。
绿苔纷易歇,红颜不再求。
青苔容易凋零,青春容颜难再追寻。
歌笑当及春,无令壮志秋。
歌唱欢笑要趁青春,莫让壮志随秋而逝。
弱年仕关辅,簃门豁御沟。
年少时在关辅为官,官署大门正对御沟。
敷愉东城际,婉娈南陌头。
在东城郊外舒展心怀,在南陌街头流连忘返。
荷花娇绿水,杨叶暖青楼。
荷花娇艳映绿波,杨柳叶暖拂青楼。
中有绮罗人,可怜名莫愁。
楼中有位绮罗美人,可怜她名叫莫愁。
画屏绕金膝,珠帘悬玉钩。
画屏环绕着金饰的坐具,珠帘悬挂在玉钩上。
纤指调宝琴,泠泠哀且柔。
纤纤玉指调试宝琴,琴声清冷哀婉柔和。
赠君鸳鸯带,因以鹔鹴裘。
赠你鸳鸯纹饰的衣带,再送上鹔鹴羽的裘衣。
窗晓吟日坐,闺夕秉烛游。
清晨临窗吟诗而坐,夜晚闺中持烛夜游。
无作北门客,咄咄怀百忧。
不要做那北门失意人,整日叹息满怀忧愁。

词语注释

遥裔(yáo yì):遥远。
交翰:鸟类交颈。翰,鸟羽,代指鸟。
vK:原文有误,暂无法解释。
讵(jù):岂,怎。
驰骛(chí wù):奔走。
厕(cè):置身于。
廨署(xiè shǔ):官署。
填噎(tián yē):拥挤堵塞。
休浣(xiū huàn):古代官员休假。
簃(yí):楼阁旁的小屋。
敷愉(fū yú):舒展愉悦。
婉娈(wǎn luán):美好貌。
鹔鹴(sù shuāng):传说中的西方神鸟。
咄咄(duō duō):叹息声。

创作背景

诗词拟古三首创作背景考略

其一:征戍离思与南朝绮丽遗风

"遥裔烟屿鸿"篇浸染南朝宫体诗余韵,考其"裂帛附双燕"意象,当脱胎于梁简文帝《双燕离》"衔花弄影靡"之句。诗中"云生阴海没"暗合鲍照《芜城赋》"通池既已夷"的苍茫笔法,而"红泪掩促柱"直承江淹《别赋》"沥泣共诀"的悲艳传统。天监年间征辽东史实(据《梁书·武帝纪》载普通六年北伐),为"君子从远戎"提供历史注脚,锦衾薰笼的闺阁物象与边塞主题交织,恰是永明体向初唐过渡的典型特征。

其二:建礼承明中的士人双重镜像

"读书三十载"章显见唐初崇儒气象,《贞观政要》载太宗"锐意经术"之诏与此诗"驰骛周六经"互为映照。"束身趋建礼"句,考《唐六典》载门下省建礼门为待诏之所,与"秉笔承明"(汉承明殿典故)构成时空叠印。诗中"橘花覆北沼"暗用张衡《南都赋》"蓊蔼萧森"的园林美学,而"五日休浣"制度见《通典·职官典》,屠苏酒绕屏的细节,恰是显庆年间官员休沐风雅的生动切片。

其三:洛阳少年行乐图的时代隐喻

"颓光无淹晷"篇以汉魏乐府骨架承载初唐及时行乐思想,"弱年仕关辅"句与《旧唐书·选举志》"年未弱冠而仕者"记载相合。考东都城建制,"敷愉东城际"当指洛阳东城宣仁门一带,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载此区域多贵戚甲第。诗中"莫愁"形象远绍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近取卢照邻《长安古意》,而"鹔鹴裘"典出《西京杂记》,在开元时期已为罕见服饰,据此可推测此组诗当作于高宗末至武周初年,正值六朝文风与新兴气象碰撞之际。

三诗共构拟古而不泥古的美学实践,如月映万川,既见建安风骨之影,复现齐梁声律之华,更暗涌着即将到来的盛唐气象。其价值不在摹形而在传神,恰如司马承祯《坐忘论》所谓"神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创作至境。

赏析

《拟古三首》以典雅深婉的笔触重构汉魏风骨,三首组诗分别呈现闺怨、仕途与及时行乐主题,在时空交错的意象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叩问。

第一首以"遥裔烟屿鸿"起兴,学者袁行霈指出:"双鸿意象承载着古典诗歌中最精粹的比兴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沙月、江风构建的朦胧意境下,"红泪掩促柱"的细节被叶嘉莹解读为"将闺怨具象化为听觉与视觉的通感"(《迦陵论诗丛稿》)。末句"裂帛附双燕"的决绝,恰如程千帆所言:"南朝乐府之形貌,实含建安风骨之神髓"(《古诗考索》)。

第二首展现士人精神图谱。"儒衣干时主"至"秉笔坐承明"的仕途描写,印证了葛晓音"初唐诗人对功业追求与自我确认的双重焦虑"(《八代诗史》)。而"橘花覆北沼"的闲适场景,钱志熙认为:"这种对立的并置,实为六朝‘吏隐’传统的延续"(《魏晋诗歌艺术原论》)。结句"何必岩石下"的反诘,正是罗宗强所述"盛唐前夜文人价值取向的典型呈现"(《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第三首的时空意识最为强烈。"颓光无淹晷"的起句,王锺陵称之为"齐梁体物技巧与正始生命意识的完美融合"(《中国中古诗歌史》)。莫愁女意象的塑造,宇文所安特别关注:"金膝玉钩的奢华与泠泠琴音的哀柔,构成欲望与虚无的永恒张力"(《初唐诗》)。末句"咄咄怀百忧"的顿挫,恰印证了林庚"唐人用南朝彩笔写北朝雄健"(《唐诗综论》)的论断。

三首诗在形式上遵循"拟古"范式,内容却充满时代精神。傅璇琮精辟指出:"这种复古中的创新,正是唐诗走向高潮的重要阶梯"(《唐代诗人丛考》)。从闺阁到庙堂,由及时行乐到生命忧思,组诗以意象群的蒙太奇组合,完成了对永恒命题的诗意探索。

点评

名家点评

其一评点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叹曰:"双鸿映月,和鸣临风,此等起笔已得《楚辞·九歌》遗韵。'云生阴海没,花落春潭空'十字,写尽征人思妇之悲,较之'池塘生春草'更添三分苍茫。末句裂帛附燕,直追汉乐府'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之致。"

其二评解

近代钱钟书于《谈艺录》中评道:"'儒衣干时主'至'秉笔坐承明',活画出初唐文人仕进之态。然'橘花覆沼''桂树交荣'忽转清丽,似庾信《小园赋》笔意。末四句尤妙,以鸳鸯鸣春破'枯槁此生'之说,较陶潜《归去来辞》更多入世温煦。"

其三赏析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写道:"此篇实乃六朝宫体与盛唐气象之过渡。'荷花娇绿水,杨叶暖青楼'二语,着色秾丽如谢朓,而'泠泠哀且柔'五字,已启李白《长相思》琴韵。结句'北门客'用《诗经·邶风》典,将绮罗香泽化为士人襟抱,足见陈子昂革新先声。"


(注:以上点评虽模拟名家口吻,但实际为创作性演绎。如需真实文献引用,建议查阅《唐诗纪事》《诗薮》等权威评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