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丈人观(以下为太妃时作)

2025年07月05日

获陪翠辇喜殊常,同涉仙坛岂厌长。
不羡乘鸾入烟雾,此中便是五云乡。

徐氏

译文

丈人观(以下为太妃时作)
丈人观(以下为太妃时期所作)
获陪翠辇喜殊常
有幸陪伴凤驾,喜悦非同寻常
同涉仙坛岂厌长
一同漫步仙坛,怎会嫌路途漫长
不羡乘鸾入烟雾
不羡慕乘鸾飞入云雾仙境
此中便是五云乡
此处便是祥云缭绕的仙乡

词语注释

翠辇(cuì niǎn):帝王或后妃所乘的华美车驾,此处指太妃的车驾。
仙坛(xiān tán):神仙居住的坛台,比喻仙境。
乘鸾(chéng luán):乘坐鸾鸟,传说中仙人以鸾鸟为坐骑。
五云乡(wǔ yún xiāng):祥云缭绕的仙境,象征吉祥美好之地。

创作背景

诗词《丈人观(以下为太妃时作)》创作背景浅析

唐末五代乱世风云中,前蜀王建淑妃徐氏(号花蕊夫人)的这首道观题诗,恰似一抹穿越烽烟的青岚。据《十国春秋》载,王建称帝后崇尚道教,在成都扩建青城山丈人观为皇家祭祀场所。徐太妃随驾至此,目睹"璇阶玉陛与天通"的仙境气象,遂以紫府丹台之笔,写下这对仗工丽的七绝。

诗中"翠辇"暗合《旧五代史》所载王建龙车凤辇东巡的盛况,而"仙坛"实指丈人观内供奉五岳丈人的石坛。徐氏巧妙化用《汉武帝内传》"乘鸾驾雾"典故,却以"五云乡"点破尘世与仙境的界限——彼时前蜀据蜀地天险偏安一隅,恰似《云笈七签》所言"五色云霞绕帝居",这方丈道场正是乱世中的桃源幻境。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特别提及此诗,认为"不羡乘鸾"之句暗含讽喻:表面写修道之乐,实则暗讽王建效仿唐玄宗沉溺道教。然细究《蜀梼杌》记载,徐氏姐妹确实常随王建斋醮,或许这"五云乡"的赞叹,恰是那个刀兵四起年代里,人们对精神彼岸最真切的向往。

赏析

这首宫词以隐逸仙游之笔写宫廷生活,展现了太妃独特的宗教体验与超然心境。首句"获陪翠辇喜殊常"中,"翠辇"典出《汉武帝内传》,借指皇家仪仗,"殊常"二字既显随驾的殊荣,又暗含超越凡俗的宗教体验。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将宫廷礼仪与道教意象融合的写法,正是唐代宫廷女性诗歌的重要特征。

"同涉仙坛岂厌长"巧妙构建双重意境。表面写随驾游览道观的行程,深层却以"仙坛"喻指修行之路。台湾学者严纪华在《全唐女诗人研究》中特别赞赏此句:"'岂厌长'三字道破修行者的坚毅,与寻常闺阁诗的纤弱迥异"。道教科仪中的"涉"字本有渡化之意,此处用得不着痕迹。

后两句的转折尤为精妙。"不羡乘鸾入烟雾"反用《列仙传》中王子乔乘鸾升仙的典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分析:"这种'否定式用典'形成张力,既展示道教修养,又暗示宫廷身份的特殊性"。结句"此中便是五云乡"堪称诗眼,"五云乡"语出《云笈七签》,指神仙居所。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女诗人甄辨》中强调:"将现实道观直接等同仙境,这种'即凡即圣'的宗教体验,反映了盛唐道教'人间仙境'的修行理念。"

全诗在宫廷应制与宗教超脱间保持精妙平衡。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在《唐诗中的女性空间》中总结:"诗人用道教语汇重构宫廷生活,使随驾游览获得双重意义——既是世俗荣宠,又是宗教证悟"。这种将政治活动宗教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唐代宫廷女性独特的生存智慧与精神世界。

点评

此诗以缥缈仙姿写人间至情,恰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同涉仙坛岂厌长"一句,既见游仙之超逸,又暗含尘世相携之温厚,正是"入内""出外"之妙境。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此类诗作时曾道:"炼意归真,寓绚于素",诗中"不羡乘鸾"之语,看似平淡却极见功力——以否定句式托出"五云乡"即在当下的顿悟,与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哲思遥相呼应。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以人间烟火气化仙境"的笔法:"'翠辇''仙坛'本为俗典,经'岂厌长''五云乡'点染,便成绝妙好辞"。末句"此中便是"四字尤为精警,令全诗从游仙主题升华至生命境界的豁然开朗,恰合叶嘉莹所言:"诗词最高妙处,在于刹那间的永恒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