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两仪殿赋柏梁体

2025年07月05日

绝域降附天下平,——李世民
八表无事悦圣情。——淮安王
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
登封日观禅云亭,——房玄龄
太常具礼方告成。——萧瑀

世民

译文

绝域降附天下平
边远之地归降,天下太平
八表无事悦圣情
八方安宁,皇帝心情愉悦
云披雾敛天地明
云雾散开,天地一片清明
登封日观禅云亭
登上日观峰,在云亭祭天
太常具礼方告成
太常寺完备礼仪,大功告成

词语注释

两仪殿:唐代宫殿名,太极殿的别称
柏梁体:一种七言古诗体,相传起源于汉武帝柏梁台联句
绝域:极远的地方(jué yù)
八表: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bā biǎo)
登封:登山封禅(dēng fēng)
日观:泰山日观峰(rì guān)
禅云亭:在云云山和亭亭山举行禅礼(chán yún tíng)
太常:古代掌管礼乐的官署(tài cháng)

创作背景

诗词两仪殿赋柏梁体创作背景

大唐贞观十四年秋,长安城金粟飘香,两仪殿前丹墀映日。太宗李世民端坐龙案,手抚西域捷报,但见"绝域降附"四字在绢帛上熠熠生辉。此刻正值高昌国归顺,丝绸之路驼铃彻响玉门,帝王以剑笔为杖,在宣纸上踏出第一个韵脚——这既是柏梁体诗会的肇始,更是盛唐气象的文学注脚。

淮安王李神通执鎏金酒盏立于殿柱之侧,七言诗句随葡萄美酒倾泻而出。史载这位皇族将领"每征战必携《汉书》",此刻他撷取班固《东都赋》中"八表同文"典故,将"八表无事"的治世图景熔铸成韵,恰与御案前陈列的《西域疆域图》形成诗画呼应。

长孙无忌挥毫时恰有穿殿风过,吹散连日阴霾。这位凌烟阁首功之臣以"云披雾敛"暗喻隋末乱局终结,其笔墨走势令人想见《贞观政要》所载"君臣相得,如云开见日"的朝堂气象。房玄龄接续的"登封日观"四字,实则暗藏泰山封禅的礼制密码——太史令此前奏报的"祥云绕岱"天象,此刻化作诗行间的皇家气度。

当萧瑀以"太常具礼"收束全篇时,太庙编钟正传来酉时清响。这位历经三朝的礼部尚书,将《大唐开元礼》中"告成之仪"凝练为五音铿锵的尾韵。柏梁遗响穿越汉武建章宫的岁月尘埃,在贞观君臣的联句中重获新生,恰如《贞观实录》所载:"是日,西域献瑞麦,一茎九穗,群臣请封禅,帝笑而不答,命赋柏梁体以纪盛。"

赏析

这首《两仪殿赋柏梁体》作为唐代宫廷联句的代表作,以柏梁体特有的联句形式,展现了贞观盛世的气象。五位参与创作的君臣各赋一句,却浑然天成,共同勾勒出一幅天下太平的壮丽画卷。

意象的层递与升华
诗歌以"绝域降附"开篇,用空间上的极远之地暗示大唐疆域的辽阔,紧接着"八表无事"将这种太平景象扩展到八方极远之处,形成由点及面的铺展。长孙无忌"云披雾敛"一句尤为精妙,以云雾消散喻指乱象平息,天地重现清明,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又暗含政治清明的象征。房玄龄的"登封日观"将视线引向泰山封禅的盛大仪式,而萧瑀的结句则通过太常告成的细节,赋予这场盛世典礼以完美的闭环。

情感的共振与升华
李世民首句定下雄浑基调,一个"平"字凝聚着帝王平定四海的豪情。淮安王的"悦圣情"巧妙转向君主的主观感受,使政治成就与情感体验交融。值得注意的是长孙无忌的写景句,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联:"看似写景,实乃颂圣,以天象喻人事,得含蓄之妙。"房玄龄笔下的封禅大典,被《唐宋诗醇》称为"盛唐气象的浓缩写照",而萧瑀结句的礼成宣告,正如现代学者袁行霈所言:"以仪式感完成对盛世合法性的诗意确认。"

艺术的默契与创新
这首联句诗在形式上严守柏梁体每句七言、同押平声韵的规范,但在内容上突破了汉代柏梁台联句的记事功能。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唐太宗君臣联句,变汉魏之质直为蕴藉,化叙事为抒情,开唐代联句新格。"五位作者身份各异却风格统一,帝王与臣子通过诗句达成精神共鸣,这种创作本身就成为君臣和谐的象征。

历史镜象的永恒价值
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道:"该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君臣相得时期。每个诗句都是贞观之治的一个切片,共同构成盛世的立体画卷。"诗中对"天下平"的咏叹,对"圣情"的关注,对天地清明的描绘,最终都升华为对理想政治的永恒期待,这正是千百年来此诗仍能打动读者的深层原因。

点评

此篇柏梁体联句,如"五色云章次第舒",尽显贞观君臣雍容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帝王倡于上,群臣酬于下,典重高华,已开三唐先声",尤赞太宗首句"绝域降附天下平"有"涵盖乾坤之象",如黄钟大吕定全篇基调。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则聚焦艺术表现:"'云披雾敛'句以自然意象喻政治清明,长孙无忌不愧宰相手笔;房玄龄'登封'句化用封禅典故,雍容中见飞动之势"。更指出柏梁体"句句用韵如贯珠"的特质在此作中"臻于化境",七言短章竟有"尺幅千里之妙"。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集体创作之谐和:"萧瑀收束'太常具礼'句,如乐官挥枹止乐,与前四句浑然一体。可见贞观朝堂非独有济世之能,更具审美之雅,诗道政道,两相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