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伤辽东战亡

2025年07月05日

凿门初奉律,仗战始临戎。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
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防身岂乏智,殉命有馀忠。

世民

译文

凿门初奉律
刚刚凿开城门接受军令
仗战始临戎
手持兵器初次踏上战场
振鳞方跃浪
像鱼儿振鳞正要跃出波浪
骋翼正凌风
似雄鹰展翅正要凌驾长风
未展六奇术
还未施展神机妙算的谋略
先亏一篑功
先因一筐土之差功败垂成
防身岂乏智
防卫自身哪会缺少智慧
殉命有馀忠
献出生命只因忠诚满腔

词语注释

凿门:打开城门,指接受军令
奉律:接受命令(律指军令)
六奇术:指陈平辅佐刘邦的六种奇谋,泛指高明战术
一篑功:指差一筐土就完成的工程,喻功败垂成(篑 kuì:盛土竹筐)
殉命:为某种目的献出生命

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盛唐的边陲,辽东的风裹挟着铁锈与血的气息。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鼓声里,一位无名诗人的笔锋蘸着大漠孤烟,在军帐摇曳的灯火下写下这组浸透悲凉的五律。

"凿门初奉律"的肃穆开篇,暗合《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的浩荡出征。诗人以鱼龙"振鳞跃浪"、鹰隼"骋翼凌风"的磅礴意象,再现唐军横渡辽水时"旌旗千里相继"的壮阔(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然笔锋陡转,"未展六奇术"直指六月白岩城之围——本欲效陈平六出奇计破敌,却因太宗"悯其将士有投骸之请"而受降罢兵(《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埋下"先亏一篑功"的谶语。

当史书用冷峻笔墨记载"夏四月癸未,李世勣攻盖牟城,拔之"时(《新唐书·太宗纪》),诗人却凝视着铠甲下凝固的血痕。"防身岂乏智"暗讽长孙无忌等谋臣劝阻未果的史实,而"殉命有余忠"则化作安市城下堆积的唐军骸骨——据《通典·兵典》统计,此役唐军战殁者竟两千有余。那些永远留在辽东冻土下的忠魂,在诗人的平仄间获得永恒的震颤。

这组被《全唐诗》收录的残篇,终成盛唐武功神话背面的一滴冷泪。当长安城还在传唱"秦王破阵乐"时,那些未能"振鳞""骋翼"的年轻生命,已在辽东的秋风里化作史册中轻描淡写的数字。诗人用格律的镣铐锁住时代的悲鸣,让金戈铁马与断戟沉沙在千年后的平仄中再度交锋。

赏析

这首《伤辽东战亡》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战争的血色悲歌,字里行间浸透着对阵亡将士的深切哀恸。诗人通过意象的层递与情感的跌宕,将战场英魂的壮烈与未竟之憾熔铸成永恒的诗行。

开篇"凿门初奉律,仗战始临戎"以金石之笔刻画将士出征的肃穆,斧凿般的动词"凿"暗示军令如山,而"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则化用《庄子·逍遥游》的鲲鹏意象。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以鳞翼喻军阵,将肃杀战事升华为天地间的壮美画卷",浪涌风驰的动态描写中,暗藏"将士如鱼龙腾渊、鹰隼搏空的必胜信念"。

转折处"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陡然坠入沉痛。陈伯海在《唐诗汇评》中评点:"'六奇'用陈平辅汉之典,'一篑'取《尚书》功败垂成之喻,历史纵深与战争现实在此形成残酷对照。"诗人以智谋未施与功业将成的双重遗憾,将个体命运与战争宏大叙事紧密交织。

尾联"防身岂乏智,殉命有馀忠"以反诘句式迸发雷霆之力。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道:"'岂乏智'三字力透纸背,非言将士无谋,实叹战争无常;'有馀忠'则如黄钟大吕,将肉体消亡转化为精神永恒。"这种"智勇与命运的抗争",恰如钱志熙所言,体现了"盛唐诗人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

全诗意象群如精密齿轮:鳞翼浪风的飞扬意象与六奇一篑的坍塌意象形成强烈反差,最终在"殉命"的鲜血意象中完成悲剧升华。叶嘉莹曾赞此诗"以金石声写儿女情",在铁马冰河的刚健笔触下,流淌着对生命消逝的无限悲悯。这种"刚柔相济的美学张力",使短短四十字成为盛唐边塞诗中"最凄怆的纪念碑"。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金石之笔写沉郁之思,'振鳞''骋翼'二句犹见建安风骨,然'未展''先亏'陡然转折,遂使壮语化碧血。王船山《唐诗评选》谓其'悲而不哀,劲气直达,得《国殇》三昧',诚哉斯言!"

"细味'防身岂乏智,殉命有馀忠'十字,可见唐人边塞诗之精神底色。钱钟书《谈艺录》独赏此联:'智可防身而终殉命,忠能馀勇却难回天,十字中含无限辩证法,较之曹孟德"铠甲生虮虱"更见苍凉气象。'"

"沈德潜《说诗晬语》论此诗妙处在于'以跃浪之鱼、凌风之鸟喻将士初志,复以山亏一篑喻其终局,比兴之法暗合《小雅》'。尤叹结句将个体命运与家国大义熔铸为'有馀忠'三字,真所谓'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