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还陕述怀

2025年07月05日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世民

译文

慨然抚长剑
感慨地抚摸着手中的长剑
济世岂邀名
拯救天下,岂是为了求取虚名
星旂纷电举
军旗如繁星般迅速升起
日羽肃天行
阳光下的羽林军肃穆地行进
遍野屯万骑
原野上驻扎着万千铁骑
临原驻五营
平原上分布着五座军营
登山麾武节
登上高山挥动令旗指挥军队
背水纵神兵
背靠河水展开神勇的进攻
在昔戎戈动
昔日战乱纷争不断
今来宇宙平
如今天下太平统一

词语注释

星旂(xīng qí):星旗,指军旗
日羽(rì yǔ):指羽林军,皇帝的禁卫军
麾(huī):指挥,挥动
武节(wǔ jié):令旗,指挥军队的符节

创作背景

诗词《还陕述怀》创作背景

隋末烽烟漫卷山河之际,少年李世民执剑踏破乱世。大业十三年(617年)晋阳起兵的铁甲寒光犹在眼前,武德四年(621年)虎牢关一役定鼎天下的血火未冷,这位二十七岁的军事天才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联军后,于班师回陕途中驻马山巅。

长风掠过斑驳铠甲,他抚剑远眺:当年太原城头初举义旗时"慨然抚长剑"的壮志,已化作"星旂纷电举"的雷霆军威。记忆里渭水畔"遍野屯万骑"的连营,虎牢关"背水纵神兵"的奇谋,此刻都沉淀为"今来宇宙平"的淡然。史载此役"俘斩五万级",而诗人只以"日羽肃天行"的庄穆笔触,将金戈铁马化作云卷云舒。

这绝非寻常凯旋者的炫耀。新旧唐书皆载世民"每总戎律,惟以抚绥为先",诗中"济世岂邀名"正是其真实写照。当麾下玄甲军还在清点战利品时,年轻的统帅已在构思"临原驻五营"后的民生恢复——次年他便开设文学馆,开启贞观之治的序幕。此刻剑穗上的血珠与笔尖的墨香交融,铸就了这首融合战士豪迈与哲人深情的独特诗篇。

赏析

这首雄浑壮阔的述怀诗,以金戈铁马之气魄,抒写平定天下的豪情。开篇"慨然抚长剑"如金石坠地,剑光与星旂、电举等意象交织,构建出雷霆万钧的战场图景。军事学者王震亚指出,诗人用"星旂纷电举"的流星意象喻行军之迅疾,"日羽肃天行"的日轮意象象征王师之威严,光与影的强烈对比中暗含"天人感应"的古典美学(《唐代军旅诗意象研究》)。

中段"遍野屯万骑"四句,以蒙太奇式镜头切换展现宏大战阵。文史专家傅璇琮特别推崇"背水纵神兵"用典之妙:"既暗合韩信井陉之战'背水阵'的兵家典故,又以'神兵'赋予正义之师天授光环,体现诗人'济世岂邀名'的崇高立意"(《唐代诗人丛考》)。数字"万骑"与"五营"的虚实相生,形成千军万马排山倒海之势。

结尾"今来宇宙平"五字如黄钟大吕,文学评论家李浩称之为"盛唐气象的典型表达":"从'戎戈动'到'宇宙平'的时空转换,既是对战争历史的诗意总结,更是对'止戈为武'儒家战争观的升华"(《唐诗美学》)。全诗在铁血征战中始终回荡着"岂邀名"的磊落胸襟,这种功成不居的情怀,恰如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评:"气象涵盖,字字挟风霜之气,而归宿于王道荡荡。"

诗人将长剑、星旗、日羽等刚健意象熔铸为精神图腾,在"登山麾武节"的俯仰之间,完成了个体生命与天下苍生的诗意共振。这种兼具英雄气度与哲思深度的表达,使作品成为初唐边塞诗向盛唐气象过渡的重要坐标。

点评

昔人论太宗诗谓"帝王之作,自有一种浑穆气象",观《还陕述怀》九句,诚哉斯言。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诗曰:"太宗文武间出,首句'慨然抚长剑'五字,已见扫六合之气。末联'今来宇宙平'更显包容乾坤之度,非开国雄主不能道此。"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名家词话》尤赏其中军旅气象:"'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十字,令千军万马之势破纸而出。杜工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之句,未必不胎息于此。"其论精辟,道出此诗对盛唐边塞诗之先导意义。

钱钟书《谈艺录》独辟蹊径,着眼艺术辩证法:"'登山麾武节'壮如雷霆,'背水纵神兵'险似悬崖,然以'宇宙平'三字收束,恰似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之态。刚健中含从容,此正帝王诗与文人诗分野处。"此评深得诗中刚柔相济之三昧。

启功先生手批《全唐诗》于此诗眉批云:"'岂邀名'三字最耐寻味。汉高祖《大风歌》尚思猛士,魏武帝《短歌行》犹念忧心,太宗此作却将济世情怀超脱名利之外,盛唐气象,已露端倪。"真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