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入潼关

2025年07月05日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世民

译文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崤山和函谷关以地势险峻著称,像衣襟和腰带一样拱卫着两座都城。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挂满霜雪的山峰直逼道路,冰冻的河流蜿蜒环绕着城池。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古树的影子参差不齐,寒冷的山中传来猿猴断断续续的啼叫。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官员们的车马往来不绝,早晚的风尘令人心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高谈阔论的人比马还先过河,假装知道天亮的鸡提前打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丢弃通行证件心怀远大志向,用泥封住关口背负豪情壮志。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这里另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气度,何必在乎名声显赫与否。

词语注释

崤函(xiáo hán): 崤山和函谷关的合称,古代著名险关。
襟带(jīn dài): 衣襟和腰带,比喻地势险要如衣服束带。
繻(xū): 古代用作通行凭证的丝帛。
封泥(fēng ní): 古代用泥封住文书或关口,表示封闭。
冠盖(guān gài): 官员的帽子和车盖,代指达官贵人。

创作背景

潼关,这座矗立在崤山与函谷之间的千古雄关,在初唐的晨光中仍回荡着秦汉的金戈铁马之声。当年轻的骆宾王策马经过这道"襟带两京"的咽喉要道时,层叠的历史风云与个人的壮志豪情在霜峰冰河间交织成诗。

诗人眼中所见,是东汉王元"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的豪言遗迹,是西汉终军"弃繻入关"的青春意气。那参差古木间,依稀可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将函谷关东迁三百里的车马烟尘;寒猿声里,犹闻西晋永嘉五年(311年)汉赵大军破关时的铁甲铿锵。

在这座见证过"冠盖往来"的险隘前,诗人以"伪晓预鸡鸣"暗用孟尝君鸡鸣度关的典故,将六朝江总《入函谷关》"鸡鸣动函谷"的意境化入盛唐气象。而"风尘朝夕惊"五字,既写潼关作为长安东大门的战略地位,又暗喻贞观年间突厥屡犯边境的烽火记忆。

当骆宾王以"别有真人气"作结时,函谷关紫气东来的传说与李世民"真人坐御"的当代神话在诗行间共鸣。这座用《水经注》"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得名的雄关,在诗人笔下已然成为盛唐精神的地理图腾——正如终军过关时掷下的繻符,既承载着汉代开拓的遗韵,又飘向未知的壮阔前程。

赏析

潼关,这座矗立在崤山与函谷之间的雄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诗人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壮阔而苍凉的边关画卷。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开篇便以冷峻的意象奠定全诗基调。霜峰如剑,直插云霄,仿佛要刺破苍穹;冰河蜿蜒,如银蛇般缠绕着城池。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潼关地势之险要,更以"霜""冰"二字渲染出边塞的苦寒与肃杀。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骨力沉雄,气象万千,真乃盛唐之音也。"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诗人笔锋一转,由视觉转入听觉。古木参差,投下斑驳的阴影;寒猿哀鸣,声音断断续续。这两句以动衬静,更显出边关的荒凉与寂寥。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道:"'寒猿'二字,着一'寒'字而境界全出,令人顿生羁旅之思。"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这里笔锋再转,由自然景物转入人事活动。冠盖指代达官贵人,他们往来穿梭于潼关;风尘则暗指战事频繁,朝夕不宁。这两句揭示了潼关作为交通要冲的繁忙与紧张。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此二句实写中寓虚,表面写冠盖风尘,实则暗含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这四句转入抒情。诗人以"弃繻""封泥"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胸怀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傅璇琮先生指出:"此处用典精当,既展现了诗人的学识修养,又恰如其分地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情怀。"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结尾两句可谓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超脱了世俗的名利之争,表现出一种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赞叹道:"结句意境高远,将全诗提升到一个新的哲学高度,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胸襟与气度。"

全诗以雄浑的笔调描绘潼关险要地势,以细腻的笔触刻画边关风物,最后以高远的境界抒发人生感悟。意象雄奇而情感深沉,堪称边塞诗中的佳作。

点评

潼关,这座矗立在崤函古道上的雄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亦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意象。此诗以雄浑的笔力勾勒出潼关的险峻与壮美,更在时空交错中寄寓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与人生哲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诗开篇即以"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的宏大视角,将潼关的地理险要与战略地位一语道破。霜峰直临,冰河曲绕,一"直"一"曲",刚柔并济,尽显造化之功。

沈德潜评此诗曰:"'古木'二句,写尽荒寒之景,而'冠盖'二句,又见繁华之象,对比鲜明,令人顿生兴亡之感。"古木参差,寒猿哀鸣,是自然之萧瑟;冠盖往来,风尘惊扰,是人事之纷扰。诗人于静动之间,勾勒出一幅潼关风物图。

钱钟书先生曾指出:"'高谈'二句,用典精妙,不着痕迹。"高谈马度,伪晓鸡鸣,暗用孟尝君鸡鸣狗盗出关之典,既写出潼关之戒备森严,又暗喻人生旅途之艰险。而"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二句,则化用终军弃繻、班超封泥之典,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叶嘉莹女士对此诗结尾尤为推崇:"'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超然物外,意境高远。诗人于名利场中,忽作世外之想,体现出中国传统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

此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既有对潼关形胜的生动描绘,又有对历史风云的深沉感慨,更寄寓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善用对比、用典等手法,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堪称咏潼关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