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以"回銮"开篇,将帝王仪仗的庄重与礼佛的虔诚巧妙融合。**"极目玩芳晨"**五字勾勒出春日清晨的全景式画卷,一个"玩"字尽显诗人悠然自得的审美姿态,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太宗笔下的佛寺,总带着盛世特有的明朗气象"。
钟声与日轮的意象构建出精妙的时空交响。**"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中,吴小如《诗词札丛》特别激赏其"以声光交织佛法永恒"的手法:晨钟暮鼓的交替回响,与佛经中"法轮常转"的隐喻相映成趣,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佛境。钱钟书《谈艺录》指出这种写法"化抽象教义为具象诗语,得禅家不立文字之妙"。
中二联的铺陈尤见匠心。**"宝刹承露"暗合《妙法莲华经》"佛所护念"的典故,而"天花近足春"则令人联想到维摩诘经中天女散花的场景。莫砺锋《唐诗与宗教》认为:"太宗以帝王之尊写佛寺,却能将皇家气度与佛门清净完美调和——'露'是天恩,'花'是法喜"。"未佩兰""无丝柳"**的细节,被叶嘉莹解读为"以草木初生之态喻礼佛初心,暗含《华严经》'初心得正觉'的深意"。
尾联的月影风筠构成禅意十足的视觉意象。**"圆光低月殿"呼应《般若经》"圆照清净觉相"的佛光,"碎影乱风筠"则暗藏"风动心摇"的修行警示。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盛赞此联:"光影交错间,将物质世界的无常与佛性真如的永恒并置,形成诗学上的张力美学"。最终"超然离俗尘"**的感悟,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是"初唐宫廷诗中罕见的真性情流露,预示了后来王维辋川诗的禅趣"。
全诗在帝王气度与文人雅趣间保持精妙平衡,施蛰存《唐诗百话》总结道:"以太宗之尊而不作说教语,以佛寺为题而不拘宗教相,此正是盛唐气象先声"。诗中每个意象都成为连接尘世与佛国的桥梁,在庄严法相中透出生命的清新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