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谒并州大兴国寺诗

2025年07月05日

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
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未佩兰犹小,无丝柳尚新。
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对此留馀想,超然离俗尘。

世民

译文

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
御驾重返这方福地,极目远眺,尽享这芬芳的清晨。
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
寺院的钟声交织回荡,佛法的光辉如双轮转动,普照四方。
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
庄严的佛寺遥承天降的甘露,天女散落的花朵近在足边,春意盎然。
未佩兰犹小,无丝柳尚新。
未佩戴的兰花尚且幼小,无丝的柳枝依然嫩绿清新。
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
圆月的光华低垂映照着佛殿,斑驳的竹影在风中摇曳凌乱。
对此留馀想,超然离俗尘。
面对此情此景,心中留下无限遐想,超然物外,远离尘世的喧嚣。

词语注释

銮(luán):皇帝的车驾,这里指代皇帝。
梵钟(fàn zhōng):佛寺的钟。
法日(fǎ rì):佛法的光辉,比喻佛法的普照。
宝刹(bǎo chà):对佛寺的尊称。
天花(tiān huā):天女散落的花朵,佛教中的祥瑞之物。
筠(yún):竹子的青皮,这里指竹子。

创作背景

贞观十九年(645年)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班师途中驻跸并州。这座北朝名刹曾见证北齐皇室兴衰,此刻梵钟犹响,而江山已改。帝王撷取"法日双轮""宝刹承露"之象,将征战归来的疲惫目光,浸入佛寺的晨光花影之中。

风拂过新柳,恍若当年晋阳起兵时见过的春色。低垂的圆光映着未央的月,碎影在竹筠间流转——这分明是六年前《晋祠之铭》的余韵。彼时开创盛世的豪情,此刻化作对"超然离俗"的沉吟。帝王诗笔下的天花兰佩,终难掩玄武门血色里滋长的,对轮回的敬畏。

大兴国寺的钟声里,藏着历史的隐喻:北齐皇家寺院曾随政权倾颓而湮灭,如今大唐天子以"回銮"之姿重临,梵刹新生恰如王朝更迭的镜像。那些未佩的兰、初新的柳,何尝不是对"贞观之治"方兴未艾的隐喻?

赏析

诗人以"回銮"开篇,将帝王仪仗的庄重与礼佛的虔诚巧妙融合。**"极目玩芳晨"**五字勾勒出春日清晨的全景式画卷,一个"玩"字尽显诗人悠然自得的审美姿态,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太宗笔下的佛寺,总带着盛世特有的明朗气象"。

钟声与日轮的意象构建出精妙的时空交响。**"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中,吴小如《诗词札丛》特别激赏其"以声光交织佛法永恒"的手法:晨钟暮鼓的交替回响,与佛经中"法轮常转"的隐喻相映成趣,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佛境。钱钟书《谈艺录》指出这种写法"化抽象教义为具象诗语,得禅家不立文字之妙"。

中二联的铺陈尤见匠心。**"宝刹承露"暗合《妙法莲华经》"佛所护念"的典故,而"天花近足春"则令人联想到维摩诘经中天女散花的场景。莫砺锋《唐诗与宗教》认为:"太宗以帝王之尊写佛寺,却能将皇家气度与佛门清净完美调和——'露'是天恩,'花'是法喜"。"未佩兰""无丝柳"**的细节,被叶嘉莹解读为"以草木初生之态喻礼佛初心,暗含《华严经》'初心得正觉'的深意"。

尾联的月影风筠构成禅意十足的视觉意象。**"圆光低月殿"呼应《般若经》"圆照清净觉相"的佛光,"碎影乱风筠"则暗藏"风动心摇"的修行警示。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盛赞此联:"光影交错间,将物质世界的无常与佛性真如的永恒并置,形成诗学上的张力美学"。最终"超然离俗尘"**的感悟,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是"初唐宫廷诗中罕见的真性情流露,预示了后来王维辋川诗的禅趣"。

全诗在帝王气度与文人雅趣间保持精妙平衡,施蛰存《唐诗百话》总结道:"以太宗之尊而不作说教语,以佛寺为题而不拘宗教相,此正是盛唐气象先声"。诗中每个意象都成为连接尘世与佛国的桥梁,在庄严法相中透出生命的清新气息。

点评

这首《谒并州大兴国寺诗》以帝王视角展现佛寺之庄严,却透露出超逸绝尘的禅意。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十字,尽显佛法圆融之妙,钟声与日轮交织,时空在此叠合。"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批注道:"'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最得画理,光影浮动间,恍见吴道子飞天衣袂。末句'超然离俗尘'五字,如揭钵梵唱,将前文所有景语尽数点化为禅机。"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拈出"未佩兰犹小,无丝柳尚新"二句:"以草木初萌之态暗喻佛性本真,不着说理字面而理趣自显。兰柳本俗物,经'未佩''无丝'点染,顿成菩提境中物。"

全诗最妙处在"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一联。钱钟书《谈艺录》评曰:"'承露'接汉宫金铜仙人事,'天花'用维摩诘经典故,帝王气象与佛家空性相激荡,似见甘露灌顶、天女散花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