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望雪

2025年07月05日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世民

译文

冻云宵遍岭
寒夜阴云笼罩山岭
素雪晓凝华
清晨白雪凝结光华
入牖千重碎
飞入窗棂碎成千片
迎风一半斜
迎着风儿一半斜飘
不妆空散粉
不施妆却漫天飞粉
无树独飘花
没有树木独自飞花
萦空惭夕照
萦绕空中羞见夕阳
破彩谢晨霞
消散光彩告别朝霞

词语注释

牖(yǒu):窗户
萦(yíng):缠绕
谢:辞别(此处指消散)

创作背景

朔风凛冽的贞观九年冬,大唐长安城外的终南山麓,李世民正于翠微宫批阅战报。突厥扰边的烽火尚未平息,案头宣纸却悄然凝结了一层霜花。帝王搁下朱笔推窗远眺,但见——

「冻云宵遍岭」的壮阔图景在群峰间铺展,铅灰色的云层如玄甲铁骑压境,恰似当年浅水原之战前的肃杀气象。史载是年十一月「大雪深三尺」,这「素雪晓凝华」的奇观,令惯见沙场血雪的帝王也为之凝眸。

牖前纷扬的雪霰「千重碎」落砚台,恍惚间与玄武门之变那夜的箭矢破空声重叠。风过回廊时「一半斜」飞的雪痕,恰似虎牢关外斜插的旌旗。太宗以指蘸雪在案上勾画,想起杜如晦临终前「愿陛下慎终如始」的谏言,竟觉这「不妆空散粉」的素雪,比三彩俑上的铅华更触目惊心。

暮色渐浓时,雪光与残阳在「萦空惭夕照」中交织成奇异虹彩。帝王忽忆起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警句,这「破彩谢晨霞」的雪霁之景,终化作宣纸上二十八字的帝王心鉴。彼时大唐正将「贞观之治」推至巅峰,而这场终南望雪,恰是盛世明君对天地的一场盛大自省。

赏析

雪,自古便是诗人笔下最纯净的意象。这首《望雪》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冬雪的灵韵,每一句都如一片雪花,在读者的心尖轻盈坠落。

首联"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中,"冻云"与"素雪"形成冷色调的呼应。学者叶嘉莹曾评此联:"以'冻'字写云之凝滞,'素'字状雪之无瑕,晨昏交替间的雪景顿生时空纵深感。"那覆盖山岭的积雪,仿佛将夜晚的寒意凝结成白昼的华彩,暗含天地造化之妙。

颔联"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最具动态之美。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指出:"'千重碎'写雪片击窗的细密声响,'一半斜'绘风挟雪飞的婀娜姿态,数字的虚实相生间,雪有了音乐的韵律。"诗人通过窗棂与风势的媒介,让静态的雪景陡然生动起来。

颈联"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堪称神来之笔。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赞叹:"将雪喻为天女散落的香粉、虚空绽放的花朵,既承谢道韫'柳絮因风起'之喻,又创新意。'不妆''无树'的否定句式,更显雪之纯粹本真。"这里雪已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超然物外的精神象征。

尾联"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则转入深沉哲思。美学家朱良志解读道:"夕照晨霞在雪光前黯然失色,实则是以自然之光写心灵之光。雪的澄明令世俗色彩相形见绌,暗含道家'大象无形'的至高境界。"诗人望雪而悟道,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

全诗以雪为镜,照见天地大美。其意象经营如钱钟书所言:"如盐入水,有味无痕",在"碎""斜""散""飘"等字眼中暗藏人生无常之叹。而"素""空""无"等字的反复出现,又构建出冰清玉洁的审美宇宙,堪称咏雪诗中的逸品。

点评

雪之为物,最是人间清绝。太宗此作,以帝王之笔写隐士之趣,字字皆带冰霜气韵。东坡曾云:"唐人咏雪多俗,唯此诗得雪之神。"诚哉斯言!

首联"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特别称赏此句:"'冻'字锁尽长夜寒威,'素'字描出天地本相,帝王诗少见此等清刚笔墨。"夜色与雪光在晨昏交替处相遇,云雪互化之际,自有一种宇宙初开的混沌气象。

颔联"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碎字如闻冰裂,斜字似见雪舞"。雪片击窗的脆响与风中斜飞的姿态,在工整对仗中形成听觉与视觉的通感。王静安《人间词话》所谓"著一字而境界全出",正可作此联注脚。

颈联"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叹为"神来之笔":"以美人妆奁喻雪,却道'不妆';以春日飞花拟雪,偏说'无树'。否定中见肯定,虚实相生处最见诗心。"雪的本质,正在这有无之间。

尾联"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解道:"夕照晨霞本为至美,然在雪之素白前竟生惭愧。此非雪之傲,实乃雪之贞。"雪的终极境界,是让所有绚烂归于纯净,令万象在洁白中重获新生。

此诗之妙,恰如吕碧城所言:"五十六字如晶帘倒挂,字字冰魄。"太宗将政治家的恢宏与诗人的细腻熔铸一炉,创造出超越时代的雪之寓言——那飘舞的何止是雪,分明是天地间永不落幕的素笺,写着最澄澈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