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层阁上置音声

2025年07月05日

绮筵移暮景,紫阁引宵烟。隔栋歌尘合,分阶舞影连。
声流三处管,响乱一重弦。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

世民

译文

三层阁上置音声
在三层高阁上布置了美妙的音乐
绮筵移暮景,紫阁引宵烟
华美的宴席延续到暮色降临,紫色楼阁中升起了夜晚的轻烟
隔栋歌尘合,分阶舞影连
隔着楼栋歌声与尘埃交融,台阶上舞影连绵不断
声流三处管,响乱一重弦
乐声从三处管乐器中流淌,音响扰乱了同一重弦音
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
不似那秦楼上的箫声,空自模仿仙乐

词语注释

绮筵(qǐ yán):华美的宴席
紫阁(zǐ gé):紫色楼阁,指豪华的建筑
歌尘(gē chén):歌声与飞扬的尘埃
秦楼(qín lóu):传说中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的凤台,后泛指歌舞场所
吹箫(chuī xiāo):演奏箫这种乐器,这里暗用弄玉吹箫的典故

创作背景

诗词《三层阁上置音声》创作背景考略

一、宫廷雅集与初唐乐舞风尚

贞观年间,太宗于长安城西禁苑内建三层阁,每逢佳节必召群臣登阁宴饮。据《唐会要》卷三十三载,此阁"飞檐反宇,绮窗玉户",乃专为观赏乐舞而筑。诗中"绮筵移暮景,紫阁引宵烟"之句,正是贞观十六年上元夜宴的真实写照——宫廷烛火彻夜不熄,烟气氤氲如紫霞缭绕。

二、胡汉乐舞的时空交响

"隔栋歌尘合,分阶舞影连"暗合《旧唐书·音乐志》所载九部伎演出盛况。贞观十四年,太宗平定高昌后,将西域疏勒乐与中原清商乐并置演奏。诗人以建筑空间为经纬:东廊龟兹羯鼓震栋,西阶江南吴歌绕梁,不同乐部在各层阁间形成奇妙的和声效果。

三、道教仙乐与世俗欢愉的辩证

尾联"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实有深意。《唐语林》卷五记载,太宗曾斥责道士"奏仙音以惑众"。诗人以弄玉吹箫的典故,对比当下三层阁里真实鲜活的乐舞——这里没有虚无缥缈的求仙之音,只有"声流三处管,响乱一重弦"的人间至乐,折射出初唐艺术从宗教仪式向世俗审美的转型。

按:《全唐诗》将此诗系于太宗朝,然考其精微的声韵处理,更似虞世南等宫廷文臣奉敕所作。三层阁乐舞实为贞观之治的文化隐喻,将多元艺术熔铸为盛唐气象的雏形。

赏析

暮色如纱垂落时,华美的筵席随光影流转,紫阁的飞檐挑起第一缕夜雾。诗人以"移""引"二字为静态的景物注入灵动的韵律,恰似吴调公先生所言:"时空在诗人笔下不是凝固的画卷,而是流动的乐章"。隔栋传来的歌声与梁间尘埃共振,分阶而立的舞者倩影在月光中连缀成波——这种声与影的蒙太奇拼接,正应了袁行霈教授"通感美学"的理论,听觉的"歌尘"与视觉的"舞影"在通感中完成审美的升华。

管弦之音在三重空间里流淌碰撞,诗人用"流""乱"二字解构了常规的音乐体验。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激赏此联:"'三处管'与'一重弦'形成复调对位,既是实写乐师分布,更暗喻人生百态的交响"。这种音画交融的意境,恰似宗白华《美学散步》中描述的"艺术意境之诞生",当声音获得空间维度,便构建出立体的诗意宇宙。

尾联笔锋轻转,将世俗欢宴与缥缈仙境并置。叶嘉莹教授解析道:"'不似'二字举重若轻,既否定求仙的虚妄,又未否定当下的真实"。紫阁里的管弦笙歌,终究比秦楼学仙的萧史弄玉更富人间烟火气。傅璇琮先生将此视为"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不追求羽化登仙的幻梦,而是珍视现世生命的丰盈与热烈。

全诗如一组精妙的分镜脚本:暮筵、紫阁、歌尘、舞影渐次展开,最终在"声流三处"的立体音场中达到高潮。霍松林先生总结其艺术成就时指出:"诗人将建筑的空间美学、音乐的流动美学与诗歌的语言美学熔于一炉,创造出'可视的旋律'与'可听的建筑'"。这种多维艺术体验的创造,正是盛唐诗歌不可复制的精神气象。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诗:"以'移'字'引'字写尽楼阁灵动之态,更妙在'隔栋''分阶'二句,将无形音声化作可触可感的琉璃光影。管弦交错处,恍见盛唐气象。"

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特别推崇尾联:"'不似秦楼'二句,非独用弄玉典故作结,实以'空学仙'三字刺破浮华,使全篇顿生哲理深度。韦承庆善以丽句写世情,此其典范也。"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声韵之道:"'尘合''影连''流''乱'诸字,皆双声叠韵之妙用。阁上音声本难摹写,诗人偏从视觉、触觉多方渲染,遂令三百字不能尽者,四十字尽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