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冬日临昆明池

2025年07月05日

石鲸分玉溜,劫烬隐平沙。柳影冰无叶,梅心冻有花。
寒野凝朝雾,霜天散夕霞。欢情犹未极,落景遽西斜。

世民

译文

石鲸分玉溜
石雕的鲸鱼分隔开如玉般的水流
劫烬隐平沙
战火的余烬隐没在平坦的沙滩
柳影冰无叶
柳树的影子映在冰上,不见一片叶子
梅心冻有花
梅树的花蕊虽被冻住,却仍绽放花朵
寒野凝朝雾
寒冷的原野上,晨雾凝结不散
霜天散夕霞
布满霜的天空中,晚霞渐渐消散
欢情犹未极
欢乐的情绪还未达到高潮
落景遽西斜
夕阳却已急速西沉

词语注释

玉溜:如玉般清澈的水流。溜(liù)
劫烬:战火后的灰烬。劫(jié),烬(jìn)
遽:急速。遽(jù)

创作背景

诗词《冬日临昆明池》创作背景

朔风卷过汉家宫阙的残瓦,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五年(631年)冬巡至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遗址。这座曾见证汉武帝操练水军的恢弘池苑,历经魏晋烽烟后,唯余劫灰沉沙、石鲸寂卧。帝王驻足冰封的池岸,见前朝石雕鲸鱼仍分划着玉带般的冰裂纹路,恍若时光在冻土中刻下的谶语。

彼时大唐初立,百废待兴。太宗以史为镜的治世抱负,与眼前"柳影冰无叶,梅心冻有花"的意象悄然叠印——衰柳虽枯而风骨犹存,寒梅未绽已孕生机。史载贞观年间关中连岁霜旱,帝王亲临冻土视察民情,暮色中"寒野凝朝雾,霜天散夕霞"的苍茫景致,实为对民生疾苦的体察。末句"落景遽西斜"的惊觉,恰似开创盛世的君主在历史长河前的惕然:昆明池的冰层下,沉睡着秦汉的辉煌与警示。

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斗门镇,考古发现确证其曾有石鲸雕刻。诗中"劫烬"典出《高僧传》,暗喻北周武帝灭佛时此池畔焚经的旧事。太宗将治世之思、悯农之怀、鉴古之智,皆凝于这幅冻彻肌骨却暗藏生机的冬池图卷。

赏析

昆明池畔的冬日图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石鲸雕像的裂痕中流淌着冰凌清泉,如白玉般晶莹。"劫烬隐平沙"的典故暗用《搜神记》中劫火余灰的意象,历史沧桑感与眼前实景交融,学者叶嘉莹评此句"以沧桑之笔写永恒之思"。

柳枝在寒风中勾勒出冰晶的轮廓,梅花却在冻土中绽放精神。这种"无叶之柳"与"有心之梅"的对照,被钱钟书解为"物理的残缺与精神的完满之辩证"。朝雾在荒野凝结成霜华,晚霞却将整个霜天点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盛赞此联"得陶谢山水真髓,凝练处见造化之功"。

欢宴正酣时,落日已急遽西沉。末句"落景遽西斜"的"遽"字尤为精警,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着一'遽'字,顿觉乐景哀情相激荡"。全诗以空间性的景物铺陈始,以时间性的生命感悟终,形成圆融的意境结构。学者袁行霈指出:"寒雾与暖霞、凝固与流逝的多重对立,最终都统摄于诗人对生命瞬逝的深切体认中。"

点评

暮色苍茫处,忽见昆明池畔升起一缕诗魂。庾信此作,以冰棱为骨,以霜霰为墨,写尽冬日萧瑟中的灵韵。

"石鲸分玉溜"一句,王夫之《唐诗评选》叹曰:"'分'字妙绝,似见千年石鲸破冰而行,鳞甲间犹带秦汉月华。"那凝固的玉溜被石鲸划破,时空在此刻訇然中开。

"柳影冰无叶"四句,叶嘉莹先生曾以"冻笔写春心"评之:"柳枝在冰镜中勾勒虚影,梅花于冻土里酝酿芳魂。最是'梅心冻有花'五字,将生命的热望凝练成冰晶状的隐喻。"寒雾与霜霞的交织,恰如钱钟书所言"冬日的光阴辩证法"——朝雾凝而未滞,夕霞散而不灭。

末联"欢情犹未极"之叹,启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点破:"非怨景短,实叹诗心无极。西斜落景恰成永恒诗眼,使全篇寒意俱化作暖调。"那匆匆西坠的岂是落日,分明是诗人不肯沉沦的赤子之心。

此诗如一块冻住的琥珀,寒气中封存着永恒的悸动。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所谓"于寂灭处见生机",正是这般境界——石鲸游动在历史的冰层下,梅心绽放于时间的冻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