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雪

2025年07月05日

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
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

世民

译文

洁野凝晨曜
皑皑白雪覆盖原野,凝结着晨光闪耀
装墀带夕晖
洁白装点台阶,映照着夕阳余晖
集条分树玉
枝条上积雪如美玉般晶莹剔透
拂浪影泉玑
轻拂水面,倒影如珍珠般闪烁
色洒妆台粉
雪花飘洒妆台,似脂粉般细腻
花飘绮席衣
飞雪如花,点缀华美席衣
入扇萦离匣
飘入扇中,萦绕似离别思绪
点素皎残机
点缀素绢,如残存织机上的皎洁月光

词语注释

墀(chí):台阶
玑(jī):不圆的珠子,此处比喻雪影如珠
绮(qǐ):华美的丝织品
匣(xiá):盒子,此处指扇匣
皎(jiǎo):洁白明亮

创作背景

朔风卷地时,长安西郊的终南山巅已积了寸许新雪。贞观七年的冬来得格外早,御史台青砖墀阶上覆着薄霜,魏徵执笔的手悬在奏章上方,忽听得窗外簌簌声密——原是初雪压折了庭前老竹。

这雪落得极有章法,先如细盐撒落,渐渐化作柳絮因风起。诗人独坐值房,望着雪粒在夕照里流转如碎琼乱玉,忽然想起去岁随驾骊山,见温泉宫檐角冰锥垂落,溅入池中竟似珍珠迸跳。此刻砚台里的墨映着雪光,恍若妆台前的铅粉被天工抖散,而窗外翻飞的雪片,恰似教坊司歌姬们绮罗衣上振落的琼英。

忽有风穿牖而入,将案头诗笺掀起半角。诗人凝神捉笔,忽觉这雪原是天公挥毫:落在枝桠便成玉树琼枝,飘向曲江则化素练银波。最妙是那穿帘入户的几瓣,竟在织机残绢上点染出皎洁纹样——恍若二十年前在洛阳旧宅,见母亲用雪水浣纱时,纱线上凝结的冰晶纹路。

赏析

雪,自古以来便是诗人笔下纯净与诗意的象征。这篇《咏雪》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从晨至暮的不同姿态,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的完美交融。

开篇"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以晨光与夕照为背景,勾勒出雪野的纯净与辉煌。"洁"字点出雪的本质,而"凝"与"带"则赋予静态的雪以动态的生命力。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暗含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二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积雪的枝条比作美玉,将雪落水面的景象比作珍珠。这种意象的营造,不仅展现了雪的晶莹剔透,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曾指出:"好的意象能够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此处的"树玉"、"泉玑"正是这样的佳例。

"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转入人文视角,将雪与闺阁之物相联系。雪色如妆台香粉,雪花似绮席衣饰,这种联想既展现了雪的柔美,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强调:"意象的组合往往能产生新的意境",此处自然之物与人文之物的交融,正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末联"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以精巧的意象作结。雪入纨扇,如离匣之玉;雪落织机,似皎洁素丝。这些意象不仅呼应前文,更暗含离愁别绪。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指出:"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此诗的结尾正达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

全诗以雪为媒,串联起自然与人文、外物与内心的多重维度。诗人通过对雪的细腻描绘,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抒发了高洁之志。这种"即物达情"的写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所在。正如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此诗正是这种融合的典范之作。

点评

雪之为诗,自古高格。唐人咏雪,以形写神,往往于纤秾处见天地心。此诗"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尝赞:"晨夕对举,不着一字而雪光满纸,所谓'不写之写'也。"树玉泉玑之喻,恰似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言"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清透处自生华彩。

"色洒妆台粉"至末句,李渔《闲情偶寄》评点尤妙:"以闺阁器物为雪魂传神,不独绘其色,更摹其态。离匣之扇,残机之素,皆成雪之知己。"此中意趣,正合严沧浪"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的化境。皎然《诗式》所谓"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观"点素皎残机"五字,寻常织机竟现大千雪霁,可谓险中得趣。

雪诗贵在"清空中有沉厚",此作结句"点素"二字,方东树《昭昧詹言》称其"如董源山水,一点一画俱含冰雪气味"。昔谢道韫咏絮才高,今观此诗,乃知唐人更进一层——不独拟其形,更能以琉璃笔墨,铸就雪魄诗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