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贞观十九年,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未果,驻跸于幽州蓟城。时值暮春,帝登临城西小山,见群峰叠翠,幽谷生芳,遂命群臣赋诗咏景。虞世南奉诏作此《咏小山》,以精巧笔法勾勒出北地山林的秀逸之姿。
"近谷交萦蕊"二句,实暗合太宗"以文德怀远"之思。彼时战事方歇,帝国亟需休养生息。诗人以蕊、莲为喻,既状山花烂漫之态,又寄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治世理想。史载太宗览此联,曾叹曰:"草木犹知向化,况四夷乎?"
后联"径细无全磴"之描写,恰与贞观年间"去奢省费"的政风相应。时朝廷废止洛阳宫雕饰之役,太宗常着敝袍理政。诗人以山径崎岖、松枝稚嫩的素朴景象,暗颂帝王崇俭之德。宋人《唐朝名画录》载,阎立本曾据此诗意绘《小山松径图》,画中古松新枝交错,正合"未含烟"的含蓄气象。
此诗虽仅二十字,然字字有来历。其遣词之精审,可见初唐宫廷诗"酌雅言而务事实"的特质。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世南咏物,如轻墨点黛,于太宗宏阔气象中另开幽澹一境。"恰道出此诗在贞观诗坛的特殊价值——以玲珑之笔,写山河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