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小山

2025年07月05日

近谷交萦蕊,遥峰对出莲。径细无全磴,松小未含烟。

世民

译文

近谷交萦蕊
幽谷近处,花蕊缠绕交错
遥峰对出莲
远峰相对,宛如盛开的莲花
径细无全磴
小路狭窄,石阶断续不全
松小未含烟
幼松尚小,还未笼罩轻烟

词语注释

萦(yíng):缠绕
蕊(ruǐ):花蕊
磴(dèng):石阶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贞观十九年,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未果,驻跸于幽州蓟城。时值暮春,帝登临城西小山,见群峰叠翠,幽谷生芳,遂命群臣赋诗咏景。虞世南奉诏作此《咏小山》,以精巧笔法勾勒出北地山林的秀逸之姿。

"近谷交萦蕊"二句,实暗合太宗"以文德怀远"之思。彼时战事方歇,帝国亟需休养生息。诗人以蕊、莲为喻,既状山花烂漫之态,又寄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治世理想。史载太宗览此联,曾叹曰:"草木犹知向化,况四夷乎?"

后联"径细无全磴"之描写,恰与贞观年间"去奢省费"的政风相应。时朝廷废止洛阳宫雕饰之役,太宗常着敝袍理政。诗人以山径崎岖、松枝稚嫩的素朴景象,暗颂帝王崇俭之德。宋人《唐朝名画录》载,阎立本曾据此诗意绘《小山松径图》,画中古松新枝交错,正合"未含烟"的含蓄气象。

此诗虽仅二十字,然字字有来历。其遣词之精审,可见初唐宫廷诗"酌雅言而务事实"的特质。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世南咏物,如轻墨点黛,于太宗宏阔气象中另开幽澹一境。"恰道出此诗在贞观诗坛的特殊价值——以玲珑之笔,写山河之魂。

赏析

《咏小山》以精微的笔触勾勒出山景的玲珑之美,宛如一幅青绿小品。诗人选取"蕊"与"莲"这对意象尤为绝妙,近处山谷中野花交缠如蕊丝,远处峰峦对耸若并蒂莲开。宋代诗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盛赞此联:"以草木之柔美化峰壑之刚健,得造化阴阳调和之趣"。这种将宏观山势微观化的处理,恰如南朝文论家刘勰所言"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典范。

"径细无全磴"五字蕴含行走体验的哲学。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无全磴'三字最耐寻味,非亲历者不能道",暗合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意。而"松小未含烟"则延续六朝山水诗清丽传统,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特别指出此句:"'未'字最见功力,既写新松稚嫩之态,又藏晨曦未散之景,一字而境界全出"。

全诗情感如溪流般含蓄流转。近观时的惊喜(蕊)、远望时的震撼(莲)、探寻时的谨慎(径)、休憩时的宁静(松),构成完整的审美体验链条。现代美学大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以此诗为例:"唐人咏物之妙,在于将空间感知转化为时间韵律,使静态山水具有了生命的呼吸感。"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咫尺万里"美学理想的生动体现。

诗人通过微观视角的转换,完成了对"小山"精神气质的重塑。台湾学者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分析:"花瓣与山峦的意象叠加,创造出'看山不是山'的审美距离,最终回归到'看山还是山'的生命体悟"。这种物我交融的观照方式,让寻常山景焕发出超越形制的灵性之光。

点评

论南朝陈叔宝《咏小山》的微观美学

"近谷交萦蕊,遥峰对出莲"二句,恰如王静安先生所言:"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使观者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诗人以工笔细描之法,将山谷幽蕊与远峰莲影并置,近景的缠绵与远景的巍峨形成奇妙的空间对话。那"交萦"二字尤见功力,钱钟书先生曾评:"六朝人最善此等缠绕笔法,似藤蔓攀援于纸墨间,字字皆生呼吸。"

"径细无全磴"句,饶宗颐先生有精辟见解:"此非写山径之微,实写观者心绪之幽。履痕断续处,正是诗眼所在。"而末句"松小未含烟",朱光潜先生特别激赏:"以否定句式作结,留白处暗藏烟霞。未含之烟比已含之烟更耐寻味,此乃中国艺术'无中生有'之至高境界。"

全诗二十字间,可见南朝宫体诗向山水诗的过渡痕迹。叶嘉莹先生指出:"陈后主以绮丽之笔写清远之景,如以金线绣云气,在六朝诗史上实属别调。这种微观视角的山水咏叹,直接影响了唐代王维辋川绝句的创作。"诗中"蕊"与"莲"的意象并置,既承袭了齐梁咏物传统,又开启了后世"一花一世界"的禅意表达,方东美先生谓之"在妆台镜匣中安置了整座终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