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雨·其二

2025年07月05日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世民

译文

和气吹绿野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碧绿的田野
梅雨洒芳田
绵绵梅雨滋润着芬芳的农田
新流添旧涧
新涨的溪水汇入旧日的山涧
宿雾足朝烟
昨夜的雾气化作了今晨的炊烟
雁湿行无次
被雨水打湿的大雁飞行时乱了队形
花沾色更鲜
沾了雨水的花朵颜色更加鲜艳
对此欣登岁
面对这景象欣喜年景丰收
披襟弄五弦
敞开衣襟弹奏起五弦琴

词语注释

涧(jiàn):山间流水的沟
宿雾(sù wù):夜间的雾气
五弦:指五弦琴,古代一种弦乐器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江南的雨总带着几分缠绵与诗意。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于长安宫中批阅奏章时,忽闻窗外细雨淅沥,推窗见庭前新绿沾露、烟柳迷蒙,不禁忆起昔日征战途中见过的江南梅雨景象。彼时大唐国力日盛,四海升平,这场不期而至的春雨,恰似天地赐予苍生的温柔馈赠。

御案上摊开的《齐民要术》墨迹未干,帝王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正浸润着这片土地。史载是年"关中蚕麦丰收",太史令奏报"雨泽应时",李世民遂命人取来焦尾琴,在雨打芭蕉的韵律中即兴吟咏。诗中"和气吹绿野"暗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地和同"的祥瑞之兆,"宿雾足朝烟"则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田园意境。当宦官呈上洛阳刚进贡的瑞锦时,帝王却凝视着锦上雨润芙蓉的纹样,命人将新作题于锦匣——这或许就是《咏雨》组诗诞生的刹那。

五弦古琴在檐角悬铃的伴奏下琮琤作响,帝王的手指抚过商弦羽徵,仿佛看见雁阵掠过湿润的晨空,御苑牡丹因雨洗而愈显娇艳。史官在《起居注》中记下这个细节:"帝临轩听雨,援琴而歌,有喜雨之色。"那些沾着水珠的紫薇花,后来被画师阎立本绘入《禁苑春雨图》,而诗中"披襟弄五弦"的潇洒身影,终成为盛唐气象最生动的注脚。

赏析

雨,在诗人的笔下从来不只是自然现象,更是情感的载体与心灵的镜像。这首咏雨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初夏雨景图,其意象之清新、情感之丰沛,令人如临其境。

开篇"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二句,便以宏阔的视角铺陈雨之润泽。"和气"一词暗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地和同"的典故,将雨幕笼罩下的原野升华为天地交泰的和谐之境。而"梅雨"意象的选用尤为精妙,既点明时令特征,又通过"芳田"的嗅觉通感,使读者仿佛闻到雨中泥土与作物交织的清香。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强调"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此联正是以超越物理真实的艺术直觉,捕捉到雨与生命的神秘共鸣。

颔联"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则转入微观视角的工笔描摹。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盛赞王维"诗中有画",此联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新雨汇入旧涧的动态,晨雾与朝烟交融的朦胧,构成水墨般的层次感。尤其"足"字炼得极妙,既写雾气之丰沛,又暗含天地餍足的拟人情态,与首联"和气"遥相呼应。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颈联"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突然引入生命的律动。鸿雁队形因雨湿而零乱,反得自然之趣;花朵经雨洗涤更显娇艳,暗合"道法自然"的哲思。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此类景物描写:"体物入微而神与俱化",诗人正是以禅宗"即物即真"的观照方式,在雨滴与花瓣相遇的刹那,捕捉到永恒的美感。

尾联"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陡然转出抒情主体。农人因丰年可期而欣然鼓琴的意象,既暗用《列子·汤问》"抚节按歌"的典故,又将前文所有意象收束为生命的欢歌。清代学者纪昀评此联"由景入情,如盐着水",确为的论。那雨中舒展的衣襟与悠扬的琴声,最终将自然之雨升华为心灵之雨,实现了天人合一的诗意超越。

全诗以雨为经,以情为纬,在"绿野—芳田—旧涧—朝烟"的空间序列中,在"和气—宿雾—雁湿—花沾"的感官叠印里,编织出对生命本真的礼赞。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艺术的境界是感官的,也是形式的,但最终是心灵的。"这场穿越千年的细雨,至今仍在敲打着每个读诗人内心的琴弦。

点评

此诗如工笔设色,层层敷染雨意。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曾道:"太宗此作,以化工之笔摹造化之功,'雁湿'一联尤得物态之真,湿墨写生,自具润泽天地之象。"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击节称赏:"五弦之弄非闲笔,实乃以宫商应和雨声,帝王胸襟于此可见。'欣登岁'三字,将喜雨之情与治国之志,并作金声玉振。"

"和气"二字最见匠心,宋人刘辰翁批点曰:"非止言春风化雨,实暗含《礼记》'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之王道气象。"而"宿雾足朝烟"之"足"字,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为标举:"着一'足'字,便觉宿雨初收,晨光熹微之境,浮动于纸墨间。"

结句五弦之弄,钱锺书先生《谈艺录》独有会心:"太宗以琴喻政,飒飒雨丝皆成弦上清音,帝王诗能如此不露斧凿而尽得风流,盛唐气象已胎息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