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仪鸾殿早秋

2025年07月05日

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
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

世民

译文

寒惊蓟门叶
寒意惊动了蓟门的树叶
秋发小山枝
秋意染黄了小山的枝头
松阴背日转
松树的阴影随着太阳转动
竹影避风移
竹影因躲避风吹而摇曳
提壶菊花岸
在菊花盛开的岸边提壶饮酒
高兴芙蓉池
在芙蓉绽放的池边兴致高昂
欲知凉气早
若想知道凉意来得早
巢空燕不窥
看那空巢便知燕子早已离去

词语注释

蓟门(jì mén):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诗中借指北方
提壶:提着酒壶,指饮酒

创作背景

诗词《仪鸾殿早秋》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长安城太极宫东北隅的仪鸾殿,正见证着一个王朝的秋意先声。此殿本为帝王宴居之所,雕甍接汉,金铺耀日,却因一场早秋的凉风,在诗人笔下褪去浮华,显露出天地本真的清寂。

政治秋声的隐喻
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龙朔二年大唐与吐蕃战事频仍,边关急报常夜叩宫门。诗中"寒惊蓟门叶"之"惊"字,或暗合军书驰驿的肃杀;而"巢空燕不窥"的意象,恰似贞观老臣渐次凋零的朝局——许敬宗等新贵盘踞要津,如秋风扫庭,驱散了贞观遗燕。

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考古复原表明,仪鸾殿周匝遍植松竹,符合"松阴转日""竹影避风"的实景描摹。唐人尚"移天缩地入君怀"的造园理念,此联以光影游移之态,将宫廷建筑与自然节律相糅,暗含《易经》"与时偕行"的哲思。

诗酒风流的余韵
"提壶菊花岸"典出陶渊明,此时距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诗律未久。诗人以精工对仗写隐逸之趣,恰是宫廷诗"绮错婉媚"中的别调——据《唐诗纪事》载,此诗或成于高宗与近臣曲宴时,金觞绮筵间忽吟凉薄之句,遂成一段"秋声夺春"的佳话。

物候学的印证
《唐两京城坊考》载大明宫建成后,太极宫燕群渐稀。诗中"巢空燕不窥"非虚笔:现代物候观测表明,长安家燕南迁多在白露前后,而此诗捕捉立秋三候"凉风至"时的空巢,以微见著,堪称大唐版《月令七十二候》的诗意注脚。

赏析

金风初至,蓟门叶落惊寒,小山秋意暗生枝头。诗人以"寒惊"二字起笔,将自然物候拟人化,令读者仿佛听见落叶簌簌的颤栗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此联"以'惊'字破题,使秋气骤然而至",这种笔法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有异曲同工之妙。

颔联"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堪称炼字典范。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背'字写尽松针畏日之态,'避'字道破竹叶怯风之情,物态人情,浑然一体。"松阴随着日晷悄然偏移,竹影在风中款款摇曳,这两个动态意象构成精妙的时空坐标系,将早秋的纤敏变化凝定在光影交错的瞬间。

颈联笔锋忽转明快,"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二句,吴小如《诗词札丛》评曰:"'提壶'暗用陶渊明典故,'高兴'直抒胸臆,于萧瑟秋景中忽见文人雅趣。"菊花未开而酒兴已酣,芙蓉将谢而游兴愈浓,这种矛盾修辞恰展现出诗人"逢秋不悲"的旷达胸襟。

尾联"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以燕去巢空收束全篇。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道:"结句取象小而寓意深,燕巢这个被历代诗人用滥的意象,在此因'不窥'二字获得新生——不是燕子离去的动态,而是空巢静默的存在本身,成为秋凉最早的见证。"这种"以空写有"的手法,与王维"空山不见人"的禅意遥相呼应。

全诗犹如工笔团扇,在尺幅之间勾勒出秋的神韵。程千帆《古诗考索》总评此诗:"五言四十字中,有物候更迭之妙,有时空流转之姿,更有心境明灭之变,堪称初唐咏秋诗的玲珑玉雕。"诗人通过对细微物象的精准捕捉,将季节转换时那种难以言传的怅惘与欣喜,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这正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声。

点评

此诗以"早秋"为眼,笔致清峭而意态从容,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评:"'寒惊'二字最是警策,蓟门叶未落而心已惊秋,此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松阴转""竹影移"二句,沈德潜《唐诗别裁》叹其:"体物入微,得谢朓之清隽而更添灵动,日光风势俱在阴阳向背间"。钱钟书《谈艺录》则特别指出:"'提壶''高兴'一联,以酒器对情感,看似不伦,实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真趣,化俗为雅,正是唐人手段"。

末句"巢空燕不窥",叶嘉莹《迦陵论诗》中评点道:"燕去巢空本是寻常景象,着一'窥'字便觉凉意沁骨。不直言秋寒而借燕眼虚写,较之李商隐'西楼望月几回圆'更多一层曲折"。

全诗骨秀神清,恰如朱光潜《诗论》所言:"静观物理而妙悟天成,五言至此,已入羚羊挂角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