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赐魏徵诗

2025年07月05日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世民

译文

醽醁胜兰生
这美酒胜过兰生酒
翠涛过玉薤
翠涛酒更比玉薤香
千日醉不醒
饮下千日沉醉不醒
十年味不败
十年后滋味依然醇香

词语注释

醽醁(líng lù):古代美酒名
兰生:汉代名酒
翠涛:唐代名酒
玉薤(xiè):隋代名酒

创作背景

贞观十二年春,长安宫苑的棠梨初绽新蕊,太宗李世民执紫毫笔于两仪殿内,望着案前新贡的醽醁美酒,忽然停笔凝思。殿外传来熟悉的蹀躞声,那位总着素袍的谏臣正捧疏而来,衣袂间还沾着谏院梨花的清寒。

"玄成且看此酒。"帝王将琉璃盏推向魏徵,琥珀光在青瓷上漾开涟漪。这醽醁乃湖州新贡,其色如翠涛叠雪,较之汉武帝的兰生酒更显澄澈。魏徵方欲谏减贡赋,却见太宗以指蘸酒,在檀案上写下"玉薤"二字——那是隋炀帝窖藏的琼浆,此刻帝王眼中闪动着少年时在晋阳酒肆的回忆:"大业年间,朕尝闻此酒可千日不醒。"

风过殿角,惊起檐铃清响。魏徵忽然领悟这非寻常赐酒,帝王是以酒喻政。那"十年味不败"暗合贞观之治将届十年,而新酿的醇厚,恰似他们共同缔造的清明世道。老臣捧盏的手微微发颤,酒光里映着洛阳水灾时君王彻夜不眠的烛影,映着《十渐疏》上未干的墨痕。

当醽醁的余韵在喉间化作甘泉时,魏徵听见太宗轻声吟出后两句。这四言诗如一块温润的玉璧,镌刻着明君贤臣十年相得的密码——那比兰生更醇的,原是犯颜直谏后的相知;较玉薤更烈的,却是以江山为醒酒汤的清醒。

赏析

唐太宗这首赐诗以酒为媒,展现出一幅君臣相得的理想图景。开篇"醽醁胜兰生"中,醽醁酒的琥珀光泽与兰草芬芳交织,形成独特的感官叠印。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学》中指出:"以植物清香喻酒体品格,实则是将物质享受提升为精神审美"。

"翠涛过玉薤"句延续视觉与味觉的通感修辞,翡翠般的酒浪与白玉薤杯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文史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这个意象组合:"翠涛二字既写酒色之澄澈,又暗喻治国如酿的深意,将物象转化为治世理想的载体"。

后联"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运用数字的时空张力,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解析道:"'千日'极言沉醉之深,'十年'强调情谊之恒,这种时间修辞学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表现"。诗人通过酒的永恒品质,隐喻着对贤臣始终如一的珍视。

全诗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形成精妙的双重结构。程千帆《古诗考索》评价:"表面咏酒,实则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政治隐喻系统——美酒不腐如良臣不凋,醉而不醒似信任不渝"。这种将日常饮馔升华为政治伦理的书写方式,正是贞观时期文学"雅正"特质的典范。

诗中流动的情感如酒液般醇厚,既有对物质美味的赞叹,更饱含明君对谏臣的敬重。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强调:"太宗以酒德喻人德,将魏徵的刚直谏言比作历久弥新的佳酿,这种比拟超越了普通应制诗的范畴,成为君臣关系的诗意范本"。

点评

唐太宗《赐魏徵诗》以四句二十字写尽御酒之妙,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以物喻德,君臣相得之谊,尽在醇醪之中"。诗中"醽醁""翠涛"二词尤为绝妙,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称:"太宗以双璧之喻状酒,不惟见帝王藻思,更暗含'清浊相济'的为政之道"。

民国词学家俞陛云《诗境浅说》点出后联精魄:"'千日醉'用中山狄希典故,'十年味'化杜康酿酒掌故,帝王笔墨竟存魏晋风骨"。当代学者叶嘉莹则特别推崇结句:"'不败'二字最耐寻味,既是御酒品质,更是对诤臣魏徵'谏言如酒,历久弥新'的至高评价"。

此诗在《全唐诗》中仅存残句,然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太宗手书此诗赐魏徵,墨迹犹带酒香"。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更记载"郑公每展此卷,必整冠而诵,曰'此圣主之《酒诰》也'",足见其超越寻常赐物诗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