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辽城望月

2025年07月05日

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

世民

译文

玄兔月初明
月亮初升,如玄兔般明亮皎洁
澄辉照辽碣
清澈的月光照耀着辽远的碣石
映云光暂隐
月光被云层遮掩,光芒暂时隐没
隔树花如缀
隔着树木望去,花朵仿佛被月光点缀
魄满桂枝圆
月魄圆满,桂枝的影子也显得圆润
轮亏镜彩缺
月轮渐亏,如镜子般的光彩不再完整
临城却影散
月光照临城头,影子却渐渐消散
带晕重围结
月晕环绕,形成层层光影
驻跸俯九都
停下脚步,俯瞰九州大地
停观妖氛灭
静静观望,邪祟之气消散无踪

词语注释

玄兔:指月亮,传说月中有玉兔捣药,故称玄兔
辽碣:辽远的碣石,碣(jié),指山石
魄满:月魄圆满,指月圆之时
轮亏:月轮亏损,指月缺
驻跸:帝王出行时停留暂住,跸(bì),指帝王车驾

创作背景

辽城望月创作背景考略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645年)亲征高句丽时,驻跸辽东城(今辽阳),见塞外月色清绝,遂作此五言排律。史载是年四月唐军克辽东城,太宗登城头观星象,恰逢满月当空,塞外风烟与皎洁月色形成奇异对照,遂成此篇。

诗中"辽碣"二字暗指秦汉故疆,辽东城自汉末公孙氏割据后,已四百余年未归中原。"映云光暂隐"实写战火硝烟与月华争辉之景,据《资治通鉴》载,唐军围城时"列炮飞石,昼夜不息"。而"魄满桂枝圆"之句,恰与《唐书》所载"五月丁卯,月蚀昴"的天象记录相合,可见太宗观察之精微。

末联"驻跸俯九都"显帝王气度,九都当指高句丽九座都城(国内城、丸都城等),"妖氛灭"则呼应《太宗实录》中"夜观天象,知虏运将终"的记载。此诗实为军事威慑与诗性审美之奇妙结合,金戈铁马与月魄冰轮在平仄间达成微妙平衡,开创了边塞诗的新境界。

赏析

赏析

月光在边塞的辽碣上流淌,如银似水,将整座城池笼罩在一片澄澈的清辉之中。诗人以"玄兔"代指月亮,既显典雅,又暗含神话色彩,为全诗奠定了空灵悠远的基调。"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二句,通过光影的变幻与花树的点缀,勾勒出一幅朦胧而富有层次感的月夜图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腻的观察力。

诗中"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运用双重意象:既以月宫桂树写月之圆满,又以铜镜喻月之阴晴圆缺。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既展现了月相的物理变化,又暗含人世无常的哲理思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联:"体物入微,而寄托遥深,得风人之旨。"

当月光临照城垣,"却影散,带晕重围结"的描写尤为精妙。月光本是无形之物,诗人却赋予其动态的视觉形象——光晕如涟漪般扩散又聚拢,营造出流动的光影效果。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此等笔力,非老杜不能过也。"

结尾"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突然转入雄浑的边塞气象。诗人登高望远,以月光涤荡战尘的意象,将个人审美体验升华为对国家安宁的祈愿。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此诗妙在将柔美的月色与刚健的边塞风骨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体现了盛唐诗人开阔的胸襟。"

全诗以月光为纽带,串联起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怀。从澄澈的初月到朦胧的晕华,从桂枝的传说到镜彩的隐喻,诗人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审美空间。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每一个月光意象都浸透着诗人对边塞风物的深情,以及对和平的殷切期盼。

点评

此诗如清辉泻玉,字字皆染霜色。明人胡应麟《诗薮》尝论:"唐律贵工巧而尚气韵,'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二句,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击节叹赏:"'魄满桂枝圆'一联,暗合屈子天问之思,皎月盈亏竟与人事圆缺浑然相契。"

"临城却影散"五字尤见功力。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造境写情,必遗其貌而取其神",正可为此句作注——月影本无形,诗人偏以"散"字拟其消隐之态,复以"带晕重围结"状光晕氤氲,此般通感手法,恰如宋人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末联"驻跸俯九都"陡转雄浑,钱钟书《谈艺录》指其"自谢朓'余霞散成绮'化出,然以帝王气象点染月色,较之谢家清雅,别具雍容气度"。月光至此,已非自然之物象,乃成涤荡妖氛、朗照乾坤之精神象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