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城望月创作背景考略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645年)亲征高句丽时,驻跸辽东城(今辽阳),见塞外月色清绝,遂作此五言排律。史载是年四月唐军克辽东城,太宗登城头观星象,恰逢满月当空,塞外风烟与皎洁月色形成奇异对照,遂成此篇。
诗中"辽碣"二字暗指秦汉故疆,辽东城自汉末公孙氏割据后,已四百余年未归中原。"映云光暂隐"实写战火硝烟与月华争辉之景,据《资治通鉴》载,唐军围城时"列炮飞石,昼夜不息"。而"魄满桂枝圆"之句,恰与《唐书》所载"五月丁卯,月蚀昴"的天象记录相合,可见太宗观察之精微。
末联"驻跸俯九都"显帝王气度,九都当指高句丽九座都城(国内城、丸都城等),"妖氛灭"则呼应《太宗实录》中"夜观天象,知虏运将终"的记载。此诗实为军事威慑与诗性审美之奇妙结合,金戈铁马与月魄冰轮在平仄间达成微妙平衡,开创了边塞诗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