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日登陕州城楼俯眺原野回丹碧缀烟霞密翠斑…聊以命篇

2025年07月05日

碧原开雾隰,绮岭峻霞城。烟峰高下翠,日浪浅深明。
斑红妆蕊树,圆青压溜荆。迹岩劳傅想,窥野访莘情。
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

世民

译文

春日登陕州城楼俯眺原野回丹碧缀烟霞密翠斑…聊以命篇
春日登上陕州城楼俯瞰原野,只见红绿交织如画,烟霞缭绕,翠色斑驳…暂且以此为题赋诗。
碧原开雾隰,绮岭峻霞城。
碧绿的原野上雾气散开,绮丽的山岭高耸入云,仿佛霞光构筑的城池。
烟峰高下翠,日浪浅深明。
云雾缭绕的山峰高低错落,青翠欲滴;阳光下的波浪层层叠叠,明暗交织。
斑红妆蕊树,圆青压溜荆。
树上点缀着斑驳的红花,圆润的青果压弯了荆条。
迹岩劳傅想,窥野访莘情。
追寻岩石上的古人足迹令人遐想,眺望原野更激起探访贤士的幽情。
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
浩瀚的江河如何渡过?只待时代的英杰扬起风帆。

词语注释

雾隰(xí):雾气弥漫的低湿之地。
绮(qǐ)岭:美丽如绮绣的山岭。
日浪:阳光照射下的波浪或云霞。
溜荆:垂挂的荆条。
伫(zhù):等待。

创作背景

春日登陕州城楼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陕州城楼上,唐太宗李世民凭栏远眺,眼前山河如画卷般舒展。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以诗笔为刻刀,在永徽三年的春风里镌刻下大唐的盛世气象。

地理形胜的史诗映照

陕州故地(今河南三门峡)踞崤函古道要冲,诗中"绮岭峻霞城"实指黄河与崤山环抱的险要地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载此段黄河流向"河水自潼关东北流",与"日浪浅深明"的波光变化形成时空呼应。李世民将军事要塞转化为审美意象,城堑烟霞尽作锦绣文章。

贞观遗风的文学投射

"斑红妆蕊树"的秾艳与"圆青压溜荆"的苍劲形成色彩对位,暗合《贞观政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治国理念。诗人以"迹岩劳傅想"追慕商山四皓,用"窥野访莘情"比附伊尹耕莘,在山水书写中完成对贤臣政治的期许。

舟楫济世的帝王胸襟

尾联"巨川何以济"化用《尚书·说命》"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永徽年间正值褚遂良等新锐崛起之时。据《资治通鉴》载,李世民晚年尤重梯队建设,此诗实为对"时英"的政治召唤,将山水诗转化为人才征辟的隐喻文本。


注:本文基于以下史料构建:
1. 《旧唐书·地理志》对陕州战略地位的记载
2. 《贞观政要》卷六《俭约》篇的施政理念
3.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永徽元年人事安排
4. 《元和郡县图志》对崤山地形的描述

赏析

站在陕州城楼上远眺,诗人笔下的春日原野如一幅渐次展开的工笔重彩。雾霭初散的碧绿原野与霞光笼罩的陡峭山岭构成宏大序幕,"开"字如推窗见景,"峻"字似斧劈险峰,北宋诗评家蔡絛在《西清诗话》中盛赞此联"以丹青手写造化功"。

烟霭中的峰峦叠翠,阳光下的河浪浮金,诗人用"高下翠""浅深明"的微妙对照,将空间层次与光影变幻凝于十字。明代胡应麟《诗薮》特别称道这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笔力,认为"唐人状景之工,于此可见一斑"。斑驳的红蕊缀满枝头,圆润的青果压弯荆条,"妆"与"压"字活化出草木竞发的生命张力,南宋《诗人玉屑》将此视为"诗眼点化"的典范。

当视线掠过岩壁野径,典故自然流淌。傅说筑岩、伊尹耕莘的贤士传说,与眼前山水交织成精神图腾。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忽发思古幽情,非徒摹景,实见胸次。"末句"巨川舟楫"之喻,既是对太宗"舟楫济巨川"典故的呼应,更是诗人以"时英"自期的抱负展露。

全诗如行走的画卷,从绚烂的烟霞翠色转入深沉的历史长河,最终落在济世宏愿上。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谓之"景中寓情,情中含理",恰如春日阳光穿透云层,在瑰丽意象深处,始终跃动着初唐文人特有的昂扬气象。

点评

此篇《春日登陕州城楼》以六朝锦色为纸,盛唐气象为墨,将登临之景写得如金碧山水般富丽堂皇。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王勃此作,五色相宣如织女机丝,'烟峰高下翠,日浪浅深明'二句,尤见造化设色之妙。"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批注:"'斑红妆蕊树,圆青压溜荆'十字,不独状物工细,更将春野写活。前有谢朓'余霞散成绮'之丽句,后有王勃'绮岭峻霞城'之奇想,可见骈俪之文至唐初犹未衰也。"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评点末联:"'巨川何以济'陡然转出深沉,似见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先声。然'舟楫伫时英'终不失初唐气象,犹带'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