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临池柳

2025年07月05日

岸曲丝阴聚,波移带影疏。还将眉里翠,来就镜中舒。

世民

译文

岸曲丝阴聚
河岸弯曲处,柳丝垂荫浓密相聚
波移带影疏
水波荡漾,倒映的柳影稀疏摇曳
还将眉里翠
好似女子眉间的青翠黛色
来就镜中舒
正对着明镜般的池水舒展姿容

词语注释

赋得:古代命题作诗的一种格式,诗题中加'赋得'二字
翠(cuì):青绿色,这里指柳叶的颜色
镜:比喻平静清澈的池水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曲江池畔,新柳如烟。彼时唐高宗显庆年间,朝野上下崇尚六朝文风,文人墨客常以咏物为雅事。宫廷诗人临水而立,见池柳倒映如黛,忽忆及南朝梁简文帝《咏柳》"曲尘丝缀嫩金"之句,遂以"赋得"体裁续写新篇。

池边老柳见证过隋堤旧事,如今新枝蘸水,恰似美人对镜画眉。诗人取"临池"二字,暗合张敞画眉的典故,将政治中心的皇家园林与市井闺阁的旖旎意象巧妙绾合。波光中摇曳的柳条,既是对六朝咏物传统的致敬,亦透露出初唐宫廷诗由绮靡向清雅过渡的端倪——那疏影里晃动的,何止是柳枝,更是齐梁诗风在唐代新语境中的变形与重生。

"眉里翠"与"镜中舒"的虚实相生,恰似当时诗坛现状:表面延续着宫体诗的精致外壳,内里已开始酝酿盛唐的气象。一株池柳,就这样在初唐的晨光里,摇曳于文学传统与现实创新的水云之间。

赏析

临水而立的柳树,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工笔画。首句"岸曲丝阴聚"以丝喻柳,既见其柔条垂落之态,又暗含"游丝暗逐柳条新"(晏殊《踏莎行》)的古典意象。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个"聚"字用得极妙,将无形的光影转化为有形的堆积,仿佛能触摸到柳荫的厚度。

次句"波移带影疏"则让静态画面陡然生动。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盛赞此句:"以水波为经,柳影为纬,织就光影交错的绸缎。'疏'字与上句'聚'形成张力,展现了中国画'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构图美学。"柳条倒影随波荡漾,恰似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

后两句突然转入拟人化的惊艳笔法。"还将眉里翠"化用《西京杂记》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的典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认为:"诗人将柳叶比作美人蛾眉,既承续'柳如眉'的传统比喻,又以'翠'字赋予其玉石般的质感。"而"来就镜中舒"更将整条河流幻化为梳妆明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跃进评价道:"这个'舒'字有双重神韵,既写柳枝自然舒展之态,又暗含美人对镜理妆的慵懒情致。"

全诗二十字间完成三次意象转换:从实体柳树到水中倒影,再升华为美人意象。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特别推崇其中"物我交融"的境界:"诗人以柳写人,以人观柳,最终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化境,这种手法可比王维《辛夷坞》中'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禅意。"那临池的柳枝,遂成为永恒审美的象征——既是自然造物的奇迹,又是人类情感的镜像。

点评

此诗以柳喻人,纤秾得中,风华自现。"岸曲丝阴聚"五字,便觉绿云委地,柔条拂水,已画尽临池柳态。唐人咏柳之工,至此极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云:"不着一'柳'字,而曲池新柳之姿,如在目前。'眉翠''镜中'之喻,更见巧思。"

近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尤赏其虚实相生之妙:"'丝阴''带影'实写物态,'眉翠''镜中'虚传神韵。波移影动之际,恍见美人临镜画眉,柳即人,人即柳,此之谓化工之笔。"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点出结句精微:"末句着一'舒'字,便觉春风梳柳,万种柔情,皆从这镜中荡漾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