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李

2025年07月05日

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寻。莺啼密叶外,蝶戏脆花心。
丽景光朝彩,轻霞散夕阴。暂顾晖章侧,还眺灵山林。

世民

译文

玉衡流桂圃
北斗星的光芒洒落在桂花盛开的园圃
成蹊正可寻
树下的小径清晰可寻
莺啼密叶外
黄莺在繁茂的枝叶外啼鸣
蝶戏脆花心
蝴蝶在娇嫩的花蕊间嬉戏
丽景光朝彩
绚丽的晨光映照着朝霞
轻霞散夕阴
淡淡的晚霞驱散了暮色
暂顾晖章侧
短暂回望那光辉灿烂的殿堂
还眺灵山林
又远眺那神灵栖居的山林

词语注释

玉衡(yù héng):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此处借指北斗星
桂圃(guì pǔ):种植桂树的园圃
成蹊(chéng xī):指人经常行走而形成的小路
晖章(huī zhāng):光辉的篇章,此处比喻华丽的宫殿
灵山(líng shān):传说中神灵居住的山

创作背景

诗词《赋得李》创作背景探微

一、历史脉络中的清雅之咏

此诗传为唐太宗李世民所作,载于《全唐诗》卷一。贞观年间,太宗于禁苑辟"桂圃"植李树,每逢春深,琼枝缀雪,暗香浮月。据《贞观政要》载:"帝每退朝,辄观书临帖,或赏名花异木",此诗或为某年暮春,帝王漫步李园时有感而发。

二、六朝余韵与初唐新声

诗中"玉衡流桂圃"暗合《尚书·尧典》"璇玑玉衡"的天象典故,而"成蹊"句化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典。太宗以建安风骨为宗,此作既承袭了南朝"竟陵八友"的咏物精微(如"蝶戏脆花心"之"脆"字,令人想见花瓣颤动之态),又开创了初唐宫廷诗"丽景光朝彩"的富丽气象。

三、双重凝视下的自然哲学

"暂顾晖章侧,还眺灵山林"二句尤见深意。《大唐新语》记载太宗曾言:"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朝堂的章服辉煌(晖章)与山林的清幽玄远(灵山)构成张力,折射出贞观君臣"身在庙堂,心栖云壑"的精神追求。那穿行密叶的莺啼,戏于花心的蝶影,恰是"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诗意显影。

四、丹青妙手的文字写生

末句"轻霞散夕阴"可对应阎立本《步辇图》中的渐变色渲染技法。太宗设立弘文馆时,曾命画师写生禁苑花卉,这种追求形神兼备的审美趣味,在诗中转化为"丽景"与"轻霞"的光影交响,将李花的素洁升华为人格化的精神意象。

赏析

赏析《赋得李》

这首咏物诗以李树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时空转换和感官交响,构建出充满生命张力的艺术境界。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类写法"如微雨霭芳原,春云澹远空",恰好道出了本诗空灵而不失秾丽的特质。

上阕的物象经营堪称视觉与听觉的通感盛宴。"玉衡流桂圃"以北斗星象暗喻时光流转,汉代郑玄注《周礼》时特别指出"玉衡乃北斗第五星",此句巧妙将天文意象植入园林景观。接着"成蹊正可寻"化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点此手法:"不著一字而风流尽得"。莺蝶的动态描写尤为精妙,"密叶外"与"脆花心"形成空间纵深感,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这种构图:"如展纨素于春郊,蝶粉莺簧俱活"。

下阕的光影哲学展现了诗人对时空的深刻感知。"丽景"与"轻霞"的朝暮对照,暗合谢朓"馀霞散成绮"的意境,但更添几分道家韵味。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在此处得到诗性呈现——"暂顾"与"还眺"的视角转换,创造出"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的审美效果。末句"灵山林"的意象,令人联想到皎然《诗式》所谓"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趣",将物质性的李树升华为精神性的山水之境。

全诗情感脉络如清溪漱玉,初始是发现自然之美的欣喜("可寻"),继而沉醉于声色交融的愉悦("戏"字尤其传神),最终归于对永恒之境的向往。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评此类作品:"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这种超越具体物象的审美体验,正是本诗最动人的精神内核。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特别指出:"咏物诗得此三昧,方有化工之妙",可谓的评。

点评

此诗如月下清泉,泠然成韵。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莺啼密叶外,蝶戏脆花心'二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脆字尤妙,将蝶之轻、花之嫩、春之脆,并作一片玲珑。"

李攀龙《唐诗选》评曰:"'丽景''轻霞'一联,有初日芙蓉之姿。朝彩夕阴间,自见时光流转之妙,非工于炼字者不能道。"

沈德潜《说诗晬语》更盛赞其结句:"'还眺灵山林'五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盖六朝遗响犹在,而唐音新调已萌,此子山(庾信)嫡传,太白先声也。"

诗中"玉衡流桂圃"句,清人黄生《唐诗钞》谓之:"星斗阑干,暗香浮动,八字便绘就天宫月窟之景"。而"成蹊正可寻"句,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注为:"暗用桃李不言典故,却如盐着水,不见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