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幸武功庆善宫

2025年07月05日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lq.
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
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世民

创作背景

诗词《幸武功庆善宫》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六年(632年)冬十月幸临武功庆善宫,此宫乃其诞生之地。时值天下大定,四海升平,太宗追思创业维艰,感怀今昔,遂赋此诗以抒怀。

历史脉络

  • 庆善宫:位于京兆府武功县(今陕西武功),原为太宗出生时宅邸,后改建为宫。其地近周代寿丘、酆邑遗址,故诗以"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开篇,暗喻承继先王圣德。
  • 悬弧典故:《礼记》载"男子生,设弧于门左",太宗特提"悬弧亦在兹",既点明出生地,又彰显帝王天命。
  • 贞观之治:"指麾八荒定"至"日逐卫文lq"诸句,实写当时突厥颉利可汗君臣入朝、西域诸国归附的盛况。据《资治通鉴》载,贞观四年李靖破突厥后,"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
  • 还乡宴乐:末联"共乐还乡宴"呼应《汉书·高祖纪》中刘邦作《大风歌》典,然太宗以"欢比"二字,将个人还乡之喜升华为天下同乐的治世图景。

诗史价值: 此诗罕见地融合了帝王纪功与乡土情怀,其"无为任百司"之句,尤见贞观年间崇尚黄老、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全篇在秋霜禾颖的实景描摹中,透露出"河清海晏"的盛世气象。

赏析

这首《幸武功庆善宫》以帝王还乡宴乐为表,以盛世气象为里,通过宏阔的时空叙事与精微的物象描摹,展现出一幅兼具历史厚重与生命欢愉的画卷。

意象经营如经纬交织
"寿丘""酆邑"以地理坐标勾连周汉两代圣王遗迹,形成纵向的历史纵深。学者袁行霈指出,这种"叠印式意象"使时空产生蒙太奇效果,将个人功业纳入华夏文明谱系。"梯山""驾海"则横向拓展空间维度,《唐诗鉴赏辞典》评其"以山海为幕,以万国为席",异域使者攀山越海而来的画面,恰是"怀柔夷狄"政治理想的可视化呈现。而"霜节""轻冰"与"芸黄""禾颖"的冷暖色调碰撞,暗合《文心雕龙》"物色相召"之说,秋肃与丰收并存,威严与温情共生。

情感流动似水波相生
开篇"悬弧亦在兹"暗用《礼记》出生悬弓典故,隐现衣锦还乡的微妙悸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认为,从"提剑郁匡时"的峥嵘气到"无为任百司"的从容态,完成了"英雄叙事"到"圣人叙事"的情感升华。尾联"大风诗"的用典尤为精妙,钱钟书《谈艺录》指出:"较之汉高祖《大风歌》的苍凉,此诗‘共乐’二字更见贞观之治的集体欢腾",将个人荣光转化为时代共鸣。

政治美学的诗意表达
"端扆朝四岳"化用《尚书》"五岳四渎"意象,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盛赞其"将朝仪转化为天地秩序的诗意呈现"。"单于陪武帐"等句通过异族臣服场景,实践了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理想。而"欢比大风诗"的收束,被叶嘉莹评为"以文艺狂欢完成政治叙事",使整首诗成为"礼乐文明的活态标本"。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太宗《幸武功庆善宫》气象恢弘,直追汉魏。'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十字,有包举宇内之势,其襟怀气度,非开国雄主不能道。结句'欢比大风诗',以汉高祖《大风歌》自况,尤见帝王本色。"

钱钟书《谈艺录》论:

"此诗用典如'寿丘''酆邑',化古为新;对仗若'梯山''驾海',工整而不板滞。太宗以武略见长,而'无为任百司'句,暗合黄老之旨,可见贞观治术之端倪。"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析:

"全诗以空间转换显帝王威仪:从旧迹前基到八荒万国,再回归京畿庆宴,结构如金字塔般稳固。'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二句,以稼穑意象喻治国,较之《诗经》'黍稷彧彧'更显盛唐气象。"

叶嘉莹《唐诗鉴赏》赏:

"霜节轻冰之清峻,原隰禾颖之丰饶,刚柔相济处最见匠心。末联乡宴之乐与开国之威浑然一体,非徒事藻绘,实有'温柔敦厚'之诗教存焉。"

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赞:"帝王诗贵在气象,此作骨力雄劲而词采斐然,'日逐卫文枮'等句,典重中见飞动,真庙堂之雅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