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幸武功庆善宫》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六年(632年)冬十月幸临武功庆善宫,此宫乃其诞生之地。时值天下大定,四海升平,太宗追思创业维艰,感怀今昔,遂赋此诗以抒怀。
历史脉络:
- 庆善宫:位于京兆府武功县(今陕西武功),原为太宗出生时宅邸,后改建为宫。其地近周代寿丘、酆邑遗址,故诗以"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开篇,暗喻承继先王圣德。
- 悬弧典故:《礼记》载"男子生,设弧于门左",太宗特提"悬弧亦在兹",既点明出生地,又彰显帝王天命。
- 贞观之治:"指麾八荒定"至"日逐卫文lq"诸句,实写当时突厥颉利可汗君臣入朝、西域诸国归附的盛况。据《资治通鉴》载,贞观四年李靖破突厥后,"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
- 还乡宴乐:末联"共乐还乡宴"呼应《汉书·高祖纪》中刘邦作《大风歌》典,然太宗以"欢比"二字,将个人还乡之喜升华为天下同乐的治世图景。
诗史价值: 此诗罕见地融合了帝王纪功与乡土情怀,其"无为任百司"之句,尤见贞观年间崇尚黄老、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全篇在秋霜禾颖的实景描摹中,透露出"河清海晏"的盛世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