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赐萧瑀

2025年07月05日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世民

译文

疾风知劲草
狂风中才能看出哪棵草最坚韧
板荡识诚臣
动荡时局才能识别出忠贞的臣子
勇夫安识义
只有勇猛的人怎能懂得真正的道义
智者必怀仁
真正智慧的人必定心怀仁爱

词语注释

疾风(jí fēng):猛烈的风
劲草(jìng cǎo):坚韧的草,比喻坚强不屈的人
板荡(bǎn dàng):指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诚臣(chéng chén):忠诚的臣子

创作背景

贞观九年的长安城,太极殿的琉璃瓦上覆着薄雪。李世民执朱笔的手在奏章前悬停良久,墨迹晕开如乌云——御史大夫萧瑀又一次因直谏被群臣攻讦。窗外北风卷起残叶,恍然让他看见当年玄武门血色黎明中,那个迎着箭雨将玉玺护在怀中的身影。

"疾风知劲草"四字落下时,帝王眼前浮现武德七年的豳州古道。突厥二十万铁骑压境,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唯有萧瑀勒马挡在御辇前,素袍当风如不屈的蓟草。彼时新裁的《秦王破阵乐》尚在教坊排练,这个南朝梁室后裔却已用脊梁为初唐谱出金石之音。

笔锋转折处,墨色陡然深沉。"板荡识诚臣"五字力透纸背,将记忆拉回隋末动荡。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杨广被缢杀的消息传来,时任内史侍郎的萧瑀竟当众痛哭。李渊曾私下讥其"愚忠",却在即位后发现:这个前朝旧臣将炀帝所赐田产尽数分予洛阳饥民。就像他此刻在宣纸上顿出的墨点,浓黑却透亮。

案头烛火忽明忽暗,映照着奏章上"萧瑀倨傲"的弹劾。李世民想起上月终南狩猎,当自己误射怀崽母鹿时,唯有萧瑀夺下弓箭。那些指责他"不识时务"的朝臣们,此刻正在平康坊的琵琶声里吟诵新裁的应制诗。帝王忽然冷笑,笔下银钩铁划:"勇夫安识义"——这分明是写给那些拥戴他玄武门称帝的"从龙功臣"。

当最后一笔"智者必怀仁"收锋,晨光已爬上凌烟阁的檐角。李世民摩挲着腰间玉带——那是萧瑀用祖传玉佩为他补缀的。这个总在朝堂上梗着脖子的老臣,会在灾年典朝服换粥棚,会为死谏同僚扶棺守灵。就像他诗里那株劲草,根系紧紧抓着大唐的土壤。

赏析

这首诗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危难时刻的人性光辉,四句二十字却蕴含深厚的政治哲学与人生智慧。首联"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运用双重意象叠加,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学者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疾风''板荡'既是自然与社会危机的隐喻,更是人性试金石",劲草在狂风中挺立的生物特性,被升华为士人坚守节操的精神图腾。

颔联"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转入理性思辨,构成精妙的价值对比。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赞赏这种"二元对立"的修辞策略:"勇力与智慧的表层对立下,暗含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核心标准——仁才是勇的终极指向"。这种思想与《论语》"仁者必有勇"的儒家伦理一脉相承。

诗中情感流动极具层次性,从首联的慷慨激越渐次转为颔联的深沉睿智。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其情感结构:"由外部考验的壮烈场景,转向内心修为的静观体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诗意升华"。特别是"识"字的重复运用,既形成韵律回环,又强化了认知过程的递进关系。

意象系统构建尤见匠心,"劲草—诚臣"的比喻继承《楚辞》香草美人传统,而"板荡"典故出自《诗经》,钱钟书《谈艺录》称此手法为"典象的现代转译",使古老语码焕发新意。尾句"怀仁"二字如定音之锤,将全诗提升至"内圣外王"的治国境界,恰如吴小如《诗词札丛》所言:"在勇智之辩中,最终指向的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完满形态"。

点评

此诗如金石掷地,字字铿锵。唐太宗以帝王之眼观人,却以哲人之心写诗,诚可谓"帝王诗家第一流"(沈德潜《唐诗别裁》评)。首联"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钱钟书先生曾赞叹:"譬喻之精当,气势之雄浑,直承《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遗响。"其中"知""识"二字,清人纪昀批注曰:"非经历大动荡者不能道此真谛。"

颔联"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评点:"以对比见真章,勇智之辨,实为治国用人之纲目。"吕思勉先生更指出:"太宗此语,非独赞萧瑀,实为千古选才立一圭臬。"诗中刚柔相济的哲思,恰如吴宓所言:"帝王诗罕见此等胸襟,将霸道之术化入王道之思。"

全诗二十字,却如"千钧之弩,一发饮羽"(欧阳修《六一诗话》评)。其价值不仅在艺术,更在"为君者立身、为臣者立心"(陈寅恪语),诚可谓贞观气象的微型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