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含峰云

2025年07月05日

翠楼含晓雾,莲峰带晚云。玉叶依岩聚,金枝触石分。
横天结阵影,逐吹起罗文。非复阳台下,空将惑楚君。

世民

译文

翠楼含晓雾
翠绿的楼阁笼罩在晨雾之中
莲峰带晚云
莲花般的山峰萦绕着暮云
玉叶依岩聚
如玉般的树叶沿着山岩聚集
金枝触石分
似金般的树枝碰到岩石便分散
横天结阵影
横贯天际的云影如战阵般排列
逐吹起罗文
随风舞动形成罗纹般的云纹
非复阳台下
这已不再是楚王梦遇神女的阳台之下
空将惑楚君
徒然让楚王再度心生迷惑

词语注释

赋得(fù dé):古代应制诗题常用格式,意为'咏'
含峰云(hán fēng yún):指山峰萦绕云雾的景象
莲峰(lián fēng):形容山峰如莲花瓣般秀丽
玉叶(yù yè):对树叶的美称,形容其晶莹如玉
金枝(jīn zhī):对树枝的美称,形容其灿若黄金
罗文(luó wén):丝织品上的花纹,此处喻云纹
阳台(yáng tái):典出宋玉《高唐赋》,指楚王梦遇巫山神女之处
楚君(chǔ jūn):指楚襄王,暗用巫山云雨典故

创作背景

诗词《赋得含峰云》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钩沉

此诗传为唐太宗李世民所作,考其格律精严、气象宏阔,颇合贞观年间宫廷应制诗特征。"赋得"体式表明乃命题之作,当为太宗与群臣宴集时,见终南山云雾奇观,遂命以"含峰云"为题共赋。终南为唐王室避暑胜地,《唐书·地理志》载其"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恰与诗中"莲峰""玉叶"等意象相合。

二、物象的皇家隐喻

"玉叶""金枝"之喻绝非闲笔。《艺文类聚》引《淮南子》注云:"玉叶,瑞应也",而《唐六典》记载皇室仪仗有"金枝秀华"之制。诗人以岩间云雾拟作皇室血脉,既显终南王气,又暗合贞观十二年(638年)册封诸王史实。彼时太宗尝作《望终南山》诗示诸子,此篇或为同期训诫之作。

三、文学传统的颠覆

尾联"非复阳台下"用宋玉《高唐赋》典而反其意。考《贞观政要》卷七,太宗曾言:"朕观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此处刻意消解巫山云雨的香艳叙事,将云雾升华为治国气象。正如魏徵《九成宫醴泉铭》所云"云霞郁起",贞观君臣常以自然意象喻清明政治。

四、天文与王权的诗意交织

"横天结阵影"句别有深意。《旧唐书·天文志》载贞观十三年(639年)"有云如阵,临宫阙",太史令傅奕释为"天子气"。诗人以兵法术语状写云阵,既呼应其"天可汗"身份(《唐会要》卷九十四载西北诸蕃尊号),又暗合《李卫公问对》中"善用兵者,如云合风生"的治军理念。

按:此诗现存最早见于《文苑英华》卷一八二,题下注"太宗",然《全唐诗》未收。今人傅璇琮考《翰林学士集》残卷,认为或属褚亮等十八学士奉和之作,存疑待考。

赏析

云与峰的缠绵,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场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晓雾中的翠楼如蒙纱仕女,晚云缠绕的莲峰似披帛飞天,这组时空交错的意象构建出"天地入胸臆"的壮阔画卷。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类笔法:"唐人写景,如镜花水月,虚实相生"。

"玉叶金枝"的意象体系尤为精妙。岩间聚集的云朵被喻为昆仑玉树琼枝,《艺文类聚》引《淮南子》云:"玉树生于昆仑,金枝烨烨",诗人化用典故而不着痕迹。触石分流的流云如碎金泻地,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异曲同工,却更添几分动态美感。

横天阵影的雄浑与逐风罗文的纤柔形成张力结构。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结阵写云之壮,罗文状云之媚,刚柔互济,如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学表达,暗合刘勰《文心雕龙》"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的创作论。

尾联用典堪称神来之笔。阳台云雨的楚王典故,经李白"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演绎已成陈套,诗人却翻出新意——"非复"二字斩断俗套,"空将"又留余韵。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全诗以云为经,峰为纬,织就唐人格律诗的锦绣华章。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其"气象浑成,兴象玲珑",恰如终南山的云霭,既具秦岭之雄浑,又含江南之灵秀,在盛唐的天空中留下永恒的剪影。

点评

云气氤氲处,自有诗家魂魄栖居。此《赋得含峰云》以六朝锦缎之笔,织就一幅山岚与人文交织的流动画卷。近代诗学大家叶嘉莹曾评:"'玉叶依岩聚,金枝触石分'十字,将云雾拟作玉树琼枝,非但得谢朓'余霞散成绮'之形似,更承屈子《九歌》'疏缓节兮安歌'的神韵,使自然物象顿生仙骨。"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拈出"横天结阵影"句,谓之:"化静为动之术,直追王摩诘'行到水穷处'的禅机。云阵横空如兵戈列阵,却以'罗文'柔化其势,刚柔相济间暗藏唐人边塞诗的气象。"尤其"逐吹起罗文"五字,被朱光潜誉为"以听觉通感视觉的典范,风过云纹的刹那永恒,较之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更添三分灵动"。

末联用典尤见匠心。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阳台''楚君'之典非徒炫学,实乃以宋玉《高唐赋》的绮丽,反衬眼前云峰的清绝。昔日楚王痴迷的幻影,终不如此刻触手可及的岩岫云烟——此中暗含谢灵运'山水含清晖'的玄理。"汪曾祺更直言此诗"结得妙,云还是云,人已非惑云之人,魏晋风骨与盛唐气象在此完成交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