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残菊

2025年07月05日

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世民

译文

阶兰凝曙霜
台阶上的兰花凝结着清晨的霜露
岸菊照晨光
岸边的菊花映照着晨光
露浓晞晚笑
露水浓重,晚菊在阳光下舒展笑容
风劲浅残香
风势强劲,残存的淡淡菊香飘散
细叶凋轻翠
细小的叶片凋零,褪去了嫩绿
圆花飞碎黄
圆润的花瓣飘落,碎成片片金黄
还持今岁色
依然保留着今年的色彩
复结后年芳
又将孕育来年的芬芳

词语注释

晞(xī):晒干,这里指阳光照耀
凋(diāo):凋谢,枯萎
翠(cuì):翠绿色,这里指叶子的颜色
碎(suì):破碎,散落

创作背景

残菊之咏,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寄托孤怀的载体。此诗传为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然考其气象,更似中唐以降之笔致,或为后世托名。贞观之治虽盛,然宫廷诗多富丽堂皇,少有此般凝练的物哀之美。

诗中"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二句,暗合唐代贵族庭院植菊的风尚。据《酉阳杂俎》载,长安贵族竞养异菊,有"黄金盏""白玉团"等名品。而"露浓晞晚笑"之"笑"字,恰似李白"菊花何太苦"的拟人笔法,将残菊比作迟暮美人,承袭了建安以来"怜花即怜人"的传统。

"细叶凋轻翠"以下四句,尤见晚唐风味。考《全唐诗》中咏残菊之作,温庭筠"黄蘖香台绣藓纹"、李商隐"暗暗淡淡紫"等句,皆在凋零中见生机。此诗末联"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与刘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异曲同工,暗含禅宗"枯荣一体"的哲思。残菊不再仅是悲秋符号,更成为生命轮回的见证,此般立意,正是中晚唐咏物诗"托微物以观大道"的典型特征。

赏析

残菊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美学张力——既承载着凋零的沉重,又孕育着重生的希望。阶前兰草凝结的晨霜与岸畔残菊沐浴的曙光,构成冷暖交融的视觉画卷(《唐诗鉴赏辞典》评此联"以霜露为墨,勾勒出秋晨特有的清冽质感")。那被浓露打湿的晚开菊瓣,在劲风中仍坚持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气,这种"晞晚笑"的拟人笔法,被学者叶嘉莹解读为"将植物生命最后的绚烂,升华为带着泪光的微笑"。

"细叶凋轻翠"与"圆花飞碎黄"形成精妙的工对,王维研究专家王志清指出:"'轻翠'与'碎黄'的配色堪称绝妙,既符合植物衰败的自然规律,又将凋落过程诗意化为飘舞的色彩碎片。"这种细腻的观察背后,暗含着中国古典美学"物哀"的传统——正如宇文所安在《晚唐诗》中强调的,唐代诗人尤其擅长"在残损中发现完整,在短暂里触摸永恒"。

尾联的转折令人动容。当菊花即将完成季节使命时,诗人却笔锋一转,想象它"持今岁色"而"结后年芳"。文学评论家李元洛认为这体现了"中国文学生命观的精髓:枯萎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序曲"。这种循环往复的时空观,与刘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异曲同工,都暗合《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哲学内核。全诗通过残菊意象,完成了对生命有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的诗意调和。

点评

残菊一题,向来是诗人寄寓孤怀的绝佳载体。此诗以工笔描摹开篇,渐入化境,终臻物我两忘之境,可谓"缩万里于咫尺,摄千秋于瞬息"(王国维《人间词话》评王维语)。

"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二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曾评点类似意象:"唐人咏物,每于结处见性情,发端必先摄其神魄。"晨霜与菊光的交映,恰似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的设色之法,而更添三分清刚之气。

中二联尤见锤炼之功。钱锺书《谈艺录》论咏物诗时特别指出:"露浓晞晚笑"五字,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化作杜工部"寒花只暂香"的苍劲,露晞而笑在,风劲而香存,此正是"残菊之魂"。

末联"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称其"脱尽窠臼,不作衰飒语"。较之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的哀婉,更近苏轼"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倔强,然又含蓄内敛,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唐人咏物之妙,正在能于物象之外,自开一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