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于北平作

2025年07月05日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
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世民

译文

于北平作
在北平创作
翠野驻戎轩
青翠的原野上停驻着战车
卢龙转征旆
卢龙塞边,征战的旌旗随风飘扬
遥山丽如绮
远处的山峦美丽如丝绸锦绣
长流萦似带
蜿蜒的河流如同缠绕的玉带
海气百重楼
海市蜃楼般的云雾如重重楼阁
岩松千丈盖
山岩上的松树如千丈高的华盖
兹焉可游赏
这里就值得游览欣赏
何必襄城外
何必非要到襄阳城外去呢

词语注释

戎轩(róng xuān):战车,古代将领乘坐的车
卢龙(lú lóng):指卢龙塞,古代北方重要关隘
征旆(zhēng pèi):出征的旗帜
萦(yíng):缠绕,环绕
海气(hǎi qì):此处指海市蜃楼般的云雾景象
兹焉(zī yān):在这里
襄城(xiāng chéng):指襄阳城,古代著名城池

创作背景

诗词《于北平作》创作背景

暮春的幽州都督府庭前,虞世南执笔凝望窗外新柳,忽闻战马嘶鸣。这位隋末唐初的书法大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此刻正以61岁高龄兼任燕王府司马,辅佐秦王李世民之弟李灵夔镇守北疆。案头军报犹带蓟门霜气,而窗外卢龙塞的烽燧已化作他笔下"遥山丽如绮"的惊艳——这恰是贞观五年(631年)的微妙时刻,帝国北疆暂得安宁,却仍需名臣坐镇。

墨迹在剡溪纸上蜿蜒时,诗人脑海中浮现着双重图景:近处是汉代李广曾驻守的右北平郡故地(今河北东北部),远处则叠映着南朝谢朓"余霞散成绮"的江南意象。这种地理的错位恰映照初唐文人的精神世界——"海气百重楼"既实写渤海湾的晨雾,又暗用《三齐略记》中海上仙山的典故。当征旆(战旗)与松盖(松荫)在诗句里相遇,虞世南正实践着太宗"以文德绥海内"的治国方略。

史载贞观四年(630年)唐军大破突厥后,太宗曾命宫廷画家阎立本绘《破阵图》以彰武功。而虞世南选择以更含蓄的方式记录这个时代:他将军事要塞卢龙塞(今河北迁西)的雄浑,化作"岩松千丈盖"的文人意象。末句"何必襄城外"的典故尤见匠心,既暗引东汉习郁在襄阳岘山造园林的旧事,又呼应着太宗"不烦扰民"的施政理念——在帝国东北疆域最稳定的时期,这首诞生于军府的诗,最终成为贞观之治的文化注脚。

赏析

暮春的北平郊野,戎车停驻处自有一番刚柔并济的壮美。诗人以工笔般的"翠野""卢龙"起笔,军事意象与自然景致奇妙交融——"驻戎轩"的肃穆与"转征旆"的流动,恰似一帧定格的战地水墨。权威学者叶嘉莹曾评此联:"铁马秋风与杏花春雨的碰撞,正是盛唐诗人独有的胸襟气象。"

远山如织锦般明丽,河流似玉带萦回,这组经典的比喻背后暗藏玄机。绮缎的华美与衣带的缠绵,将静态山水注入了丝绸的质感。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特别激赏这种"物质化的自然书写":"诗人用贵族生活常见的绮罗意象,消解了征途的苦寒,彰显出从容的贵族气度。"

"海气"二句突然将视野推向极致。百重楼阁般的海市蜃楼,千丈华盖状的岩上松荫,在虚实相生中构建起神话般的空间。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百''千'的夸饰数字,实则是诗人精神高度的丈量。那些飘渺的仙家楼台,正是对人间征战的诗意超越。"

收束处的议论最见性情。"何必襄城外"的诘问,暗用楚襄王梦游高唐的典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此妙笔:"将行军途中所见等同神女邂逅的仙境,这种'即目即仙'的审美态度,比陶渊明'心远地自偏'更显豪迈,是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印记。"

全诗如一组移动的镜头:从驻马凝望到极目远眺,最终升华为心灵的翱翔。铁血与柔情,现实与幻境,在八句间完成完美交响。正如傅璇琮所言:"这哪里是边塞诗?分明是用战鼓的节奏,奏响的一支山水清音。"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
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
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
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点评摘录: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气象:
"『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二句,以建筑意象写自然雄浑,犹见盛唐筋骨。『百重』『千丈』非实指,而气魄自生,此所谓『不隔』之境。"

林庚《唐诗综论》析空间构建:
"此诗以『驻』『转』为眼,将戎马征途化为山水长卷。『遥山如绮』见色彩之明媚,『长流似带』得线条之婉转,六朝骈俪遗风至此尽化唐音。"

叶嘉莹《迦陵谈诗》品末句深意:
"结句『何必襄城外』最耐寻味。表面是赞北平风物,实则暗含『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达观。征人眼中,战地亦可作桃源,此等胸襟正是岑参、高适边塞诗之余响。"

钱钟书《谈艺录》论修辞:
"『岩松千丈盖』五字三重比喻:松如盖,盖高千丈,岩上生松。层层递进中,物象愈显奇崛,可见诗人炼字之功。"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总评:
"全诗以刚健笔触绘柔美风光,戎轩与绮山并置,征旆共长流相映。末二句点化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意趣,却更添一份苍茫壮阔,诚为初唐向盛唐过渡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