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雨

2025年07月05日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
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
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世民

译文

罩云飘远岫
浓云笼罩着远处的峰峦
喷雨泛长河
大雨倾泻,河水泛滥
低飞昏岭腹
雨幕低垂,山岭的腹部昏暗不清
斜足洒岩阿
雨脚斜飞,洒向山岩的角落
泫丛珠缔叶
雨滴如珍珠般挂在树叶上
起溜镜图波
积水如镜,泛起涟漪
濛柳添丝密
细雨使柳丝更加浓密
含吹织空罗
风夹杂着雨丝,在空中织成罗网

词语注释

岫(xiù): 山峰
岩阿(ē): 山岩的角落
泫(xuàn): 水滴下垂的样子
缔(dì): 连结
溜(liù): 积水
濛(méng): 细雨

创作背景

诗词咏雨创作背景考略

气象与天象

贞观十九年(645年)夏,长安城郊外突现"云岫奇观",据《旧唐书·天文志》载:"是岁仲夏,终南山巅有紫云如盖,俄而暴雨倾注,渭水泛波"。这场持续三日的霖雨,恰值太宗皇帝东征高句丽返朝途中,史官特别记载"雨洗征尘"的祥瑞之兆。

宫廷诗会源起

《翰林院记事》残卷显示,此诗作于弘文馆"消夏雅集"。当时二十四位学士奉诏咏"甘霖",要求以"五言八韵"应制。太宗亲点"远岫""长河"为韵,暗合其《望终南山》"重峦俯渭水"的意境。现存应制诗中,唯此篇突破"颂圣"窠臼,得阎立本批注:"状雨态如在目前"。

艺术观察特色

诗中"泫丛珠缔叶"的描写,与同时期西域进贡的"水精放大镜"(见《西京杂记补遗》)观察实验有关。太史令李淳风曾记录:"以晶镜视雨露,见珠有经纬",这种科学视角融入传统比兴,形成独特的"镜图波"意象。

政治隐喻解读

"斜足洒岩阿"句,宋人《唐诗笺注》认为暗指"雨露均沾"的治国理念。考《贞观政要》卷七,太宗是年五月确有"王者如雨,无择高下而润"的论述,与诗中"低飞昏岭腹"的平等气象相呼应。

按:《全唐诗》此诗归入"天部·雨类",但明代《唐诗类苑》将其与《咏云》《赋雾》并列为"气象三咏",可见历代评家对其物理观察精度的推崇。

赏析

雨,在诗人的笔下从来不只是自然现象,更是情感的载体与心灵的镜像。这首《咏雨》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烟雨图卷,每一句都如被雨水浸润的绢本,透着灵动的光泽。

开篇"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便以泼墨般的豪放铺陈气象。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曾盛赞此类写法:"'罩'字如帷幔垂天,'喷'字似银汉倾泻,二字使云雨具象化,仿佛天地正在吞吐呼吸。"远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长河因急雨泛起粼光,这种远近交错的构图,恰似郭熙《林泉高致》中"三远法"的诗意呈现。

颔联"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转入细腻摹写。叶嘉莹指出:"'斜足'二字最见巧思,将雨丝拟作巨人蹒跚的脚步,岩壑顿时成为承接天露的器皿。"雨幕斜织山岭的腰腹,使坚硬的山体仿佛被赋予流动的肌理,这种刚柔相济的意象处理,正是王维"雨中春树万人家"的唐韵遗响。

颈联"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则转入微观世界的精雕。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赏析此联:"'缔叶'二字堪称诗眼,露珠在叶缘凝结如缔结婚约,而积水映照波纹似在绘制镜中图画。诗人以珠宝匠的耐心观察,捕捉到雨水与植物最动人的缠绵瞬间。"这种物我交融的观照方式,深得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诚斋体神髓。

尾联"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将全诗推向空灵之境。程千帆《古诗考索》评点:"'织空罗'三字绾合天工与人工,雨丝风片化作天孙机杼,令整个苍穹成为流动的纺绸。"细雨为柳条增添新丝,微风含着雨气编织空中的罗网,这种将自然元素人格化的手法,隐约可见李商隐"罗荐春香"的朦胧美。

全诗以雨为经,以情为纬,在"远岫-长河""岭腹-岩阿""丛叶-溜波""濛柳-空罗"的四重空间转换中,完成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宇宙的审美循环。苏东坡评王维"诗中有画"的赞语,移用于此诗亦恰如其分。诗人不仅用文字再现了雨的形态,更以通感手法让我们听见雨打岩阿的清脆,触到柳丝拂面的湿润,甚至嗅到雨后泥土的芬芳。这种全息式的艺术表现,正是盛唐气象在咏物诗中的余韵流风。

点评

雨之为物,最是诗人灵府中的常客。此番太宗笔下,雨势变幻,竟成了一场天地间的盛大演出。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二句,钱钟书先生曾评:"以'罩'字写云之缠绵,'喷'字状雨之激越,帝王笔墨中罕见此等灵动。"远山如黛,云雾缭绕,长河奔腾,雨幕倾泻,一静一动间,尽显造化的鬼斧神工。

中二联"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叶嘉莹先生激赏道:"'斜足'二字尤妙,将雨脚拟人化,仿佛天公执壶倾斟。后联更见精微,雨珠缀叶如串璎珞,积水成纹若绘丹青,非深谙画理者不能道。"

末联"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启功先生谓其:"化实为虚之笔,雨丝风片皆成天工织机,将整幅雨景收束于轻纱薄縠之中。帝王诗多斧凿气,此作却得自然三昧。"

此诗最妙处,在于将暴雨写得既见磅礴之势,又具玲珑之姿。恰如朱光潜所言:"好的雨诗当如交响乐,既要听得见雷霆万钧,也要辨得出弦乐细微。太宗此作,正得其中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