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晴落景

2025年07月05日

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
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

世民

译文

晚霞聊自怡
晚霞暂且让我心情愉悦
初晴弥可喜
雨后初晴更令人欢喜
日晃百花色
阳光照耀下百花绚烂
风动千林翠
微风拂过千林翠绿摇曳
池鱼跃不同
池中鱼儿欢跃各具姿态
园鸟声还异
园里鸟儿鸣叫声声不同
寄言博通者
我想告诉那些博学多才的人
知予物外志
请明白我超脱世俗的情怀

词语注释

聊(liáo):姑且,暂且
弥(mí):更加
晃(huǎng):闪耀,照耀
物外:世俗之外,超脱凡俗的境界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刚经历了一场绵密的细雨。雨后初霁的黄昏,太宗李世民信步踱出太极宫,但见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此刻卸下了朝堂上的威仪,以诗人独有的敏锐捕捉着自然界的精微变化。

宫苑中的百花承新沐之后,在斜照里流转着晶莹的光晕,恍若缀满珍珠的锦缎。太液池中金鳞竞跃,此起彼伏地划破水面,每尾游鱼跃动的姿态竟各不相同。远处的树林在晚风中摇曳,新绿的叶片将天边霞光筛成细碎的金箔,与飞檐下的铜铃清响交织成趣。

诗人驻足于沉香亭畔,观察到园中鸟雀的啼鸣也因晴雨交替而格外清越。这种对物候精微差异的体察,恰似他在《贞观政要》中强调的"以万物为刍狗"的治国理念。末句"物外志"的寄怀,既是对南朝山水诗风的承续,更透露出盛世君主超越政治功业的审美追求——正如他在《帝京篇》序言所云:"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

这场不期而遇的初晴落景,遂成为贞观朝"文质彬彬"理想的最佳注脚。帝王将相之笔与林泉高致之趣,在此刻的霞光中达成了完美的交融。

赏析

雨后初晴的暮色被诗人捕捉成永恒的画卷,每一笔都浸透着对自然灵性的顿悟。晚霞在这里并非简单的天文现象,而是诗人与天地对话的媒介,"聊自怡"三字道出独处时的精神圆满,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移情境界。

"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构成光影交错的立体画卷。学者叶嘉莹曾指出,唐人写景最擅"以动态摹静美",此处日光在花瓣上跳跃的"晃"字,与林海泛波的"动"字,恰是"炼字"典范。色彩学在此得到诗意呈现——暖色的花光与冷调的林翠形成互补,正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般充满视觉张力。

诗人对生命律动的观察细致入微:池鱼各异的跃姿暗合《庄子·秋水》中"儵鱼出游从容"的逍遥,园鸟差异的鸣叫则令人想起《诗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意境。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所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正可解释这种超越物象本身的审美趣味。

尾联"物外志"的剖白,将全诗提升到哲学高度。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及此类结句时指出:"诗人往往在具象描写后突然转向抽象,形成艺术张力。"这里的"物外"既包含陶渊明"此中有真意"的隐逸情怀,又暗含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意思辨,使自然景象成为精神自由的隐喻。

全诗遵循着"感官愉悦—生命体悟—精神超越"的三重递进,在短短四十字中完成了从物境到心境的升华。这种"即景见道"的创作手法,正是盛唐山水田园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语)的典型体现,在玲珑剔透的意象中,蕴藏着超越时代的永恒诗意。

点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太宗此作,恰似青绿山水间忽着金粉,以"晚霞自怡"起笔,便见帝王胸襟——寻常暮色竟成独享之趣。那"日晃百花色"五字,真当得顾随先生"如见武库剑戟,森然有龙虎气象"之评,日光在花瓣上弹跳的脆响,风掠过林梢的翠浪,皆化作笔底波澜。

文廷式《纯常子枝语》特别激赏"池鱼跃不同"二句:"非深得物趣者不能道。鱼跃鸟鸣本是常景,着一'异'字便觉天地生意俱在眼前"。这"不同"与"还异"的参差对照,恰似沈约"四声八病"之说,在整齐中求变化,于变化处见天机。

末句"物外志"三字,钱钟书《谈艺录》解为:"帝王诗而作隐逸语,正如南面而听《广陵散》,格外见得气象万千"。这般将博通者引为知音的落笔,倒应了苏轼那句"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太宗以动态晴光写静观之乐,实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