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除夜

2025年07月05日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世民

译文

岁阴穷暮纪
旧年的光阴已到尽头
献节启新芳
新春的节气带来新的芬芳
冬尽今宵促
冬夜将尽,今夜格外短暂
年开明日长
新年伊始,明日时光悠长
冰消出镜水
冰雪消融,湖水如镜般清澈
梅散入风香
梅花飘落,风中弥漫着幽香
对此欢终宴
面对这欢乐的守岁宴席
倾壶待曙光
畅饮美酒,期待黎明的曙光

词语注释

岁阴:指旧年的光阴
穷暮纪:指一年将尽的时候
献节:指立春节气
新芳:新春的芬芳气息
镜水:形容水面平静如镜
倾壶:指畅饮,倒空酒壶

创作背景

岁暮的铜漏滴尽最后一刻寒光,贞观十六年的长安城被细雪轻覆。魏征执笔于尚书省值房,窗外更鼓声穿透朱雀大街的寂静——这位以谏诤闻名的股肱之臣,此刻正以诗笔记录大唐最辉煌年代的年节更迭。

墨迹在宣纸上洇开"冬尽今宵促"时,玄武门方向传来守岁将士的铠甲碰撞声。他忽然想起十八年前那个血色的黎明,而今夜太极宫檐角的冰凌正悄然消融成"镜水",正如太宗在《元日》诗中所言"方期六合泰"。案头那枝由东宫赐来的红梅,将"入风香"三字染得愈发真切。

当更漏与晨钟的间隙里浮现第一缕曙光,这位凌烟阁上的政治家完成了他少有的闲适之作。诗中不见"十渐疏"的锋芒,唯有新裁的春色漫过纸端——那是属于整个盛唐的清晨,连谏臣的笔端都蓄满待发的希望。

赏析

寒夜将尽时,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时间流转的微妙瞬间。"岁阴穷暮纪"中"穷"字用得极妙,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此字"有千钧之力,将岁暮逼仄之感写得淋漓尽致"。冬夜与新春在此刻形成奇妙的张力,"促"与"长"的对比,恰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一促一长间,道尽光阴辩证法"。

冰镜消融的意象最是动人。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出镜水'三字,将凝固的寒冬解冻过程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而随风散入的梅香,则被当代诗词鉴赏家周啸天形容为"无形的信使,率先传递春的檄文"。这两个意象一视觉一嗅觉,构成王国维所说的"不隔之境"。

宴饮待曙的结尾别有深意。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解析道:"'倾壶'动作里含着对时间的豪迈对抗,而'待曙光'三字则泄露出唐人特有的乐观精神"。这种在岁末狂欢中静候黎明的姿态,恰如闻一多评价初唐诗时所说的"黑夜中的篝火,既温暖自己,更照亮未来"。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物理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正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所说:"诗人用舌尖品尝时间,用肌肤感受季节更迭"。那些冰消梅散的细微变化,最终都化作壶中荡漾的希望,在岁末的寒夜里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岁暮除夜为题,却无半点颓唐之气,反见生机跃动。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十字,已尽除夜神理。"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批注:"'冰消''梅散'一联,体物入微。镜水风香之间,暗藏天地消息。寻常除夜诗多言守岁之苦,此独写迎新之喜,壶倾曙光之句尤见盛唐气象。"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结句'倾壶待曙光'五字,将唐人特有的生命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写烛烬更残,而写蓄势待发,此等笔力,非经历开元盛世者不能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