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烛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世民

译文

焰听风来动
烛焰随风摇曳舞动
花开不待春
如花绽放不待春临
镇下千行泪
默默垂落千行烛泪
非是为思人
并非只因思念故人
九龙蟠焰动
九龙盘绕焰影游移
四照逐花生
光华四射似花绽放
即此流高殿
在这高殿流光溢彩
堪持待月明
可执此烛静候月明

词语注释

镇(zhèn):此处通'整',指持续不断地垂落
蟠(pán):盘曲环绕的样子
逐花(zhú huā):追逐花朵,此处形容烛光如花瓣绽放般四散

创作背景

咏烛二首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二首五言绝句传为隋炀帝杨广所作,载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三。炀帝以绮丽文风著称,其诗作多显六朝余韵,然此二首咏物诗却透露出超越时代的凝练与深致。时值大业年间(605-618),帝国工程浩繁,龙舟南巡盛况空前,而烛光摇曳处,帝王心绪亦如焰影明灭。

物象隐喻

首章"焰听风来动"四句,暗合炀帝《春江花月夜》之清丽笔法。烛花非春自绽,恰似扬州迷楼中彻夜不熄的宫烛,史载炀帝"每夜置酒,仰视星月,或燃香烛",其"千行泪"之叹,非独儿女情长,更似对帝国命运的隐忧。《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元宵,洛阳宫树银花万盏"光烛天地",与此诗"四照逐花生"形成互文。

政治象征

次章"九龙蟠焰"意象尤为精妙。炀帝营建东都时,九鼎重器皆铸蟠龙纹,烛台雕龙乃天子威仪之延伸。"流高殿"暗指大兴殿夜宴场景,《隋书·音乐志》载其时"烛龙衔耀,金波镜澈",而"待月明"三字,或寄托着对运河漕运"夜航如昼"之景的期许,亦流露对"月满则亏"的天道敬畏。

诗艺流变

此二首承齐梁咏物之工,启初唐格律之变。炀帝将建安风骨融入宫体题材,如"镇下千行泪"之句,已见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沉郁先声。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曰:"隋炀诗能作雅音,去时风纤仄",此二首正是其"雄深雅健"风格的典型呈现。

赏析

烛光在古典诗歌中常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两首咏烛诗以精微的物象观察和深沉的情感投射,构建出动静相生的美学意境。前首以"焰听风来动"开篇,拟人化的"听"字令烛火顿生灵性,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异曲同工。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将无情物作有情写的手法,实为诗人内心震颤的外化。"花开不待春"的隐喻尤为绝妙,烛焰绽放如早夭的生命,与后文"千行泪"形成情感伏笔。

次首"九龙蟠焰动"用典《西京杂记》中"蟠龙烛"意象,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考证此为唐代宫廷灯烛的典型写照。四照逐花"的"逐"字动态十足,暗合李白"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流光追影之趣。末句"堪持待月明"蕴含双重期待,既写实景的守候,又暗喻人格的坚守,与张九龄"灭烛怜光满"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两首诗共同构建起"泪"与"光"的核心意象群。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意象史》中特别指出,此组诗将烛泪的物理属性与人类情感完美同构,形成"以有形写无形"的典范。前诗的"非是为思人"看似否定,实则通过排除法强化了更深广的忧思;后诗"流高殿"的壮阔场景,又将个人情思升华为对永恒时空的凝望。这种由微至著的情感拓展,正是盛唐咏物诗"即小见大"的典型特征。

烛焰在风中明灭的姿态,被诗人赋予哲学层面的生命观照。台湾学者欧丽娟认为,第二首中"待月明"的悬置感,折射出唐人特有的时间意识——在流光易逝的怅惘中,仍保持着对光明的执着守望。两组四句诗形成精妙的蒙太奇:前首聚焦烛芯垂泪的特写,后首拉开至殿堂生辉的全景,共同完成从个体情感到宇宙意识的诗意升华。

点评

名家点评

第一首《咏烛》

"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叹此联:"以听觉化视觉,'听'字用得奇绝。烛焰本无耳,偏说它'听风',顿时灵性全出。'不待春'三字更将烛花拟作逆时令而开的生命,暗含'燃烧即绽放'的哲思。"

"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点:"结句陡转,以否定句式深化意境。烛泪本为无情物,诗人却道'非是为思人',反使读者自生遐想——那千行烛泪,究竟为谁而垂?空灵之笔,最得楚骚'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

第二首《咏烛》

"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
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盛赞:"'九龙'喻烛芯盘曲之态,'四照'言光华周遍之状。寻常烛火,经'蟠''逐'二字点化,竟有龙翔凤舞之势。较之梁简文帝'烛吐莲花'之句,更添三分磅礴气象。"

"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末二句由绚烂归于静穆。'流'字暗含光阴流逝,'待'字却显从容姿态。烛光与月光在此达成永恒对话——人间灯火虽暂,亦可守望天际永恒。此中禅意,直追王维'明月来相照'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