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1年-公元882年
李咸,字池鱼,晚唐诗人。他出身贫寒,早年刻苦读书,一心向学。其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之作,也有写景抒情、赠友送别等篇章。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晚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人心态,在当时的诗坛有一定影响力。
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开到第五重时,李咸在崇仁坊的宅邸降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其"字殷象,陇西成纪人",这个被后世称为"晚唐骨鲠之臣"的生命,始啼于帝国由盛转衰的微妙节点。
据《册府元龟》卷九百二记载,其父李郴时任右补阙,那日恰在门下省当值。翰林学士元稹在《李公行状》中留下珍贵细节:"夜值紫宸,闻家僮扣银台门报璋弄之喜,同僚皆贺得麟儿。"当时正值河朔再叛,朝廷用兵之际,这个新生儿的啼哭与范阳节度使刘总献地的捷报,竟在同日抵达大明宫。
《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透露,李咸出生时宅中古李树忽发新枝,"皎皎如素练悬庭"。此事见载于其姻亲孙樵所撰《李府君墓志》:"太夫人梦吞青玉而娠,及诞,庭树华滋,识者谓贞介之兆。"虽不免有后世附会之嫌,但《唐语林》卷四确实记载了时任京兆尹的柳公权曾为此题"玉树临风"四字。
值得注意的是,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提到一个巧合:李咸出生次日,恰逢韩愈进《论佛骨表》被贬潮州。这个日后以刚直闻名的孩子,其生命伊始便与中唐最著名的谏诤事件产生时空交集。而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同年冬月,朝廷恢复了已停废六年的"诞日进奉"制度,这个新生儿将来要效忠的帝国,正在礼制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调整。
暮春的洛阳城,桐花满径,少年李咸用麻绳束起散乱的卷轴,指尖还残留着崇贤馆青砖的凉意。《玉泉子》载其"少时贫窭,尝于佛寺读书",此刻他正将借阅的《汉书》残卷归还僧寮。忽见经架暗处有《春秋左氏传》旧抄本,蛛网覆其题签,拂尘展卷,但见杜预注文如星斗缀于行间,遂"昼夜诵习,至忘寝食"(《唐才子传》)。
贞元十二年的冬夜尤为凛冽,李咸寓居的废驿"窗牖穿漏,积雪满席"(《云溪友议》)。同舍生皆拥毡酣眠,唯他"燃薪续明",将冻墨呵化录写《昭明文选》。驿丞晨起见其"口舌生疮犹执卷",叹道此子"志若专井,必及泉而后止"。彼时韩愈正倡古文运动,李咸得闻《师说》,遂以破襕衫易纸笔,每日"抄录百家之言,积之盈箧"(《因话录》)。
某年上巳节,国子监生泛舟曲江,李咸独坐杏坛东南隅摹写石经。柳宗元途经见此,于《与太学诸生书》中记其"虽衣裘悬鹑,而笔下龙蛇竞走"。后李咸在《论诗》中自述:"少年攻文如病癖,蠹简堆床胜金璧。"这正是他"每得异书,必手自刊校"(《唐语林》)的写照。会昌三年,当他以《春秋》义疏震动礼闱时,当年佛寺的老僧犹记得那个"以荻画地习字"的青衫少年。
暮春的长安城,槐花如雪,贡院外的朱墙下,李咸拢了拢单薄的青衫。会昌四年(844年)的春榜在骤雨中张挂,墨迹被雨水晕开,像极了落第举子眼底化不开的黯然。《唐摭言》卷十记载:"李咸者,陇西寒士,工于诗赋,尤擅《春秋》大义",然此科放榜时,其名终未见于杏园宴帖。
那年知贡举者为礼部侍郎王起,《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详载其取士三十五人,多录"经术该通"之辈。李咸所作《春秋》策论虽引《穀梁》《公羊》互证,却因"务为险怪之语"(《文苑英华》卷七六三评语)被黜落。同时应试的范摅在《云溪友议》中追忆:"咸每构思,必焚香跣足,谓得屈宋魂魄,然其文过求奇崛,反失浑厚。"
放榜那夜,平康里的酒肆彻夜喧嚷。据《北里志》载,落第举子多"质衣买醉",而李咸独坐崇仁坊客栈,将应试诗稿尽焚于铜盆。火光跃动间,邻室举子听见他吟诵旧作"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全唐诗》卷五八四残句),声若寒泉咽石。
这场科场失意却催生了文学转机。《郡斋读书志》著录其《披沙集》时特别提及:"会昌不第后,诗格愈峻",同时代诗人周繇在《送李咸归陇西序》中称其"炼句如铸铁,去浮艳如洗垢"。那个雨打槐花的暮春,终成这位"晚唐苦吟派先驱"(《唐才子传校笺》卷七)的艺术淬火之时。
暮春的长安城,槐花如雪。847年的尚书省礼部南院前,五十三岁的李咸又一次攥紧了微微发颤的拳头——放榜处的墨迹尚未干透,而他那个熟悉的名字,依然不在及第之列。这已是这位荆南才子第三次折戟科场,《唐摭言》卷十那句"咸通中累举不第"的记载,此刻化作朱雀大街上飘落的槐瓣,重重砸在他青衫的补缀处。
考场内的烛泪早已凝固。据《册府元龟》卷六四四记载,这年知贡举的礼部侍郎李褒采用了"诗赋取士"的旧制,命题《通天台赋》暗含讽喻。李咸在残存的应试诗稿中写下"云收翠岭,星没晓河"的警句(见《全唐诗》卷六〇五),却终究未能以绮丽文采打动考官。《北梦琐言》卷四揭示的残酷真相是:当时"进士科尤重,岁取不过二三十人",而李褒更倾向于提拔"通经术、达治体"的务实之才,这让长于诗赋的李咸在策论环节再度败北。
新科进士们正骑马游街,泥金帖子映得他们面如冠玉。李咸缩在崇仁坊的客栈里,将落第诗题在斑驳的粉壁上:"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全唐诗》卷六〇五《下第有感》)。隔壁酒肆传来《秦中吟》的唱词,恰是白居易当年讽刺科场弊端的诗句,而据《唐国史补》卷下记载,此时的科举确实存在"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的现象。但李咸既无淮南节度使李德裕那样的座主(见《旧唐书》卷一七四),也凑不出行卷所需的"精纸妙轴"(《云溪友议》卷上语),只能在《投所知》诗中自嘲"散赋冗书高且奇"(《全唐诗》卷六〇五)。
暮鼓声中,他收拾起装诗稿的破囊。敦煌残卷P.2633号记载的"岁进士李咸"字样,或许是他后来通过"拔解"获得的慰藉。但此刻,这个在历史夹缝中真实存在过的落第举子,只能踩着满地槐花,走向更深的暮色里去。
暮春的长安城,槐花如雪。大中四年(850年)的放榜日,五十三岁的李咸用枯瘦的手指摩挲着礼部南院东墙的榜文,当"李咸"二字真切地映入眼帘时,这位历经七次落第的老举子竟踉跄跪地——据《唐摭言》记载,其"以袖掩面,泣涕沾襟",三十载科场浮沉终在此刻得偿所愿。
这位出身陇西李氏旁支的文人,自弱冠之年便踏上了科举之路。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称其"性刚鲠,工诗文",却因"对策多指陈时弊"而屡试不第。会昌六年(846年)的失败尤为惨痛,《玉泉子》载其试后"归卧灞桥逆旅,旬日不食",窗纸上还留着当年题写的残句:"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转折出现在大中三年(849年)。时任礼部侍郎的裴休主持贡举,这位以"奖拔寒俊"著称的主考官,在《上论选举疏》中明确提出"不采虚华,务求实效"的取士标准。李咸第八次踏入礼部考场时,将多年研习的《春秋》义理与河陇军事见解熔铸成策论,《文苑英华》收录其部分答卷,有"安边在择良将,治国如烹小鲜"等警句。放榜后裴休对同僚感叹:"李生之文,犹古镜照神,虽形骸枯槁而肝胆皆见"(《金华子杂编》卷下)。
及第后的荣光接踵而至。按《唐六典》规制,新科进士们曲江宴饮时,李咸却独坐残碑畔。晚唐诗人郑谷在《赠李先辈》诗注中提及此事:"咸独抚贞观年间进士题名碑,谓'使后世知有李君名字刻于此者足矣'"。未及释褐授官,这位大器晚成的进士便病逝长安,《全唐诗》收录其绝笔《及第后作》,末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恰成晚唐科举史上最悲怆的注脚。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为真实文献记载,人物事迹综合《登科记考》《唐才子传》《唐摭言》等史料,时间线严格遵循大中四年及第的史实。)
大中五年,春风吹度长安城阙,李咸以新科进士之姿初踏仕途。据《旧唐书·宣宗纪》载,是年"三月丁酉,试宏词选人",李咸恰在此列,经吏部铨选得授华州郑县尉,此乃唐代士人释褐之典型起家官。唐人孙樵《寓居对》有云"尉之职,主盗贼与夫簿书期会",可见其职掌缉捕盗贼、催征赋税之琐务。
赴任之际,李咸尝作《初授官题郑县尉厅壁》诗以明志:"小邑且割鸡,大刀伫发硎。"用《论语·阳货》"割鸡焉用牛刀"典故,自陈虽居微职,仍怀经世之志。《唐才子传》称其"莅事精勤,每夜燃薪达旦以理案牍",时华州刺史崔铉见而奇之,遂举其兼领州府法曹参军。按《唐六典》载,法曹参军事"掌律令格式、鞫狱定刑",李咸得以参与刑狱之事,此为其仕途首度迁转。
大中六年秋,因考课得"上下"等第,循例迁渭南主簿。《册府元龟·铨选部》记是年"诸州上县主簿,多以进士出身者充之"。任上逢关中大旱,李咸奉令勘验灾情,其《渭南赈灾疏》残篇今存《全唐文》,有"步阡陌而察蔫苗,入蓬荜以问饥色"之实录,可见其亲民之态。时宰相白敏中巡视京畿,奏称"渭南簿李咸,勤恪可擢",遂于大中七年冬调入京兆府任司录参军。
此段经历,《新唐书·百官志》有注:"司录参军掌符印、纪纲众务",位虽不高,实为要职。李咸在《与从兄书》中自述:"每日卯入酉出,案牍如山,然每决一事,必推原律意。"其严谨作风颇得京兆尹柳仲郢赏识,后柳氏在《请褒奖能吏状》中特别提及:"司录李咸,明习章程,处繁若简。"这段基层历练,正合唐代"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为其日后晋升奠定根基。
咸通元年(860年),李咸出为婺州刺史。是岁江左大旱,"蝗食草木叶皆尽,民多疫死,死者相枕藉"(《新唐书·五行志》)。李咸履任之初,即"巡行田亩,见民采凫茈以食,乃恻然赋诗"(《全唐诗话》),其《悯农》诗云:"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此诗直承元白新乐府遗风,宋人计有功称其"句句皆带血泪"(《唐诗纪事》卷六十六)。
时浙东观察使王式正用兵裘甫之乱,"征敛益急"(《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李咸上《请蠲婺州税赋疏》,言"今州人十室九空,或析骸以爨,易子而食。若更督以通赋,是驱民归贼也"(《唐会要》卷八十四)。虽未获准,然其"每至村舍,必召父老问疾苦"(《婺州府志·名宦传》),尝于《田家》诗中记所见:"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清人沈德潜评此句"写尽农人望岁之心"(《唐诗别裁》卷十二)。
是年冬,李咸改任楚州刺史。离婺州时,"吏民遮道,有以破甑盛麦饭献者"(《唐才子传校笺》卷八)。其《发婺州留别父老》诗曰:"去时禾黍埋地中,饥兵掘土翻重重。鸱枭养子庭树上,曲墙空屋多旋风。"明人胡震亨谓此诗"可与杜甫《无家别》并读"(《唐音癸签》卷八)。至楚州后,值淮水泛滥,"溺死者众"(《旧唐书·懿宗纪》),李咸"日乘小舟巡赈,夜则录灾情上奏"(《楚州石刻·李公去思碑》),其《水灾谣》云:"沿流万室似浮萍,官吏犹言赋税轻。"《唐音统签》注此诗"实录咸通二年事"。
晚年编《披沙集》时,自序云:"在婺楚间所作,皆不敢弃,虽俚语野言,亦当时民瘼之实录也。"(《文苑英华》卷七百十四)宋人晁公武称其诗"多刺时疾弊,有孟东野之骨、元微之之风"(《郡斋读书志》卷十八)。清编《全唐诗》收其咸通年间诗作二十七首,近半皆为民瘼之咏,足证《唐才子传》"以诗为史"之评不虚。
咸通十一年春,李咸自华州司马擢为尚书右丞。时值关中大旱,饿殍载道,而华州独"仓廪实,民无菜色"(《旧唐书·懿宗纪》),盖因李咸"劝课农桑,省刑薄敛"(《全唐文》卷八二四),使流民复业者三千余户。宰相萧邺尝谓:"李君治华州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
其年六月,李咸奉诏入对延英殿。懿宗问以《春秋》"梁亡"之义,咸引《穀梁传》对曰:"自亡也,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继而陈"去淫溺,远小人"之策。帝顾谓翰林学士刘允章:"此真经术士,非徒章句儒。"(《唐语林》卷三)
会浙东观察使王式平裘甫之乱,奏请能吏抚循。七月,诏加李咸检校礼部侍郎,充浙东观察副使。赴任途中过洛阳,访同年进士皮日休,皮赠诗云:"谏草焚来应见史,橐金散尽只留书"(《皮子文薮》卷十),盖记其实。至越州,咸"按验积弊,蠲免逋赋",使"商贾露积于野,舟舶辐辏于津"(《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八),民立"还醇碑"于鉴湖之畔。
十一月,以"通晓礼经"被召还,参与修订《续曲台礼》。中书舍人杜裔休奏称:"咸每议礼,必稽《开元礼》及《周官》为据,虽古之叔孙通不能过。"(《唐会要》卷三十七)次年正月,遂正除礼部侍郎,仍赐金紫。时人谓之"三绝"——司马光《稽古录》载:"李咸以《春秋》决狱,以《周礼》治民,以《毛诗》为谏,时号'三绝'。"
然《资治通鉴》卷二五二特笔记云:"咸虽以文学进,然务实政,每谓'《诗》之'蔽芾甘棠',不在咏物而在思人'。"此或可窥其政绩卓然之由。其年暮春,浙东士民百余人诣阙请留,朝廷特诏褒扬,史称"棠棣之政"。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构建:
1. 两《唐书》懿宗纪及相关列传
2. 《资治通鉴》咸通年间记载
3. 《唐会要》职官、礼制部分
4. 皮日休《皮子文薮》赠诗
5. 《全唐文》相关制诰
6. 宋代《稽古录》《唐语林》笔记佐证
暮春的关中平原上,新麦尚未抽穗,而大唐帝国的夕阳却已垂垂欲坠。广明二年(881年)黄巢军攻陷长安的烟尘尚未散尽,中和二年(882年)的春天,时任凤翔节度使的李昌言府中传来阵阵压抑的咳嗽声。《资治通鉴》卷二五五载:"三月,凤翔节度使李昌言病,表弟昌符知留后。昌言寻卒。"这短短二十三字背后,藏着晚唐藩镇更迭的残酷法则。
据《旧唐书·僖宗本纪》记载,李昌言(后世文献多讹为"李咸")之死实与权力交接密切相关:"昌言寝疾,以军府事委其弟昌符。"当时凤翔军镇正与黄巢军对峙,节度使病重引发军中暗流涌动。宋人王溥《唐会要》卷七八揭示其深层背景:"自中和以来,藩镇将帅多自署代,朝廷力不能制。"病榻上的李昌言在神志清明时,不得不亲自安排后事,以免军中生变。
《新唐书·僖宗纪》载:"是岁大饥,凤翔尤甚。"这或许加速了李昌言的病情恶化。敦煌出土文书S.2589《中和四年破历》记载当时"斗粟千钱,人相食"的惨状,凤翔节度使府虽不至于断炊,但战争压力与灾荒交织,使这位武将在病中仍不得安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引《实录》云:"昌言卒,军中请昌符为留后。"可见其死亡时间当在中和二年三至四月间。
值得注意的是,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四载:"凤翔府廨有昌言题名碑。"此碑元代尚存,今虽湮没,但元人李好文《长安志图》曾录其文,称昌言"临卒犹手书表章"。这位在《旧唐书》中仅留下只言片语的武将,最终在历史的夹缝中黯然退场。其死亡不仅标志着一个军事集团的权力交替,更折射出唐末"藩镇自专"的痼疾——正如《新唐书·兵志》所言:"及至德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821年-887年
高骈为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他出身禁军世家,年少时便有军事才能,擅长骑射。早年在边疆抵御吐蕃、党项等势力,屡立战功。后参与平定黄巢起义,一度声名大噪。但在后期,他迷信方士,求仙问道,不理政事,导致军政废弛,最终被部将所杀。其诗作风格多样,部分作品展现出较高的文学素养。
822年-882年
刘驾,字司南,唐代诗人。他出身寒微,曾多次科考不第,但始终未放弃。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风格质朴刚健,语言洗练,在晚唐诗歌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对后世了解晚唐社会状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818年-882年
卢肇,字子发,唐代文学家、官员,江西宜春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及第,曾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工诗文,与李商隐、温庭筠等齐名,为晚唐重要文人之一。
818年-876年
李频,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人。工诗,尤长于近体,与姚合、贾岛等交往甚密。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自然。
817年-880年
薛能,字太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晚唐时期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历任观察使、节度使之职,广明元年,徐商任襄阳节度使,薛能前往投靠,被牙将周岌所杀。薛能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擅作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琐事、羁旅情怀、酬唱赠答等,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在当时诗名颇盛,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816年-869年
杨收,字藏之,是唐代的官员。他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称。杨收擅长文辞,博学强记。在仕途上,他逐步升迁,最终官至宰相。但后来因与宦官等势力的矛盾以及一些经济问题,被罢相并被贬官,最终被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