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1年-公元887年
高骈为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他出身禁军世家,年少时便有军事才能,擅长骑射。早年在边疆抵御吐蕃、党项等势力,屡立战功。后参与平定黄巢起义,一度声名大噪。但在后期,他迷信方士,求仙问道,不理政事,导致军政废弛,最终被部将所杀。其诗作风格多样,部分作品展现出较高的文学素养。
是岁,大唐元和十六年春,幽州节度使府邸内灯火彻夜未熄。据《旧唐书·高骈传》载:"其先渤海蓚人,世为禁军将领",当是夜,高氏将门喜诞麟儿,此子即后来"威震南疆,名动九重"之高骈。
《资治通鉴》补记其家世云:"祖崇文,元和初讨刘辟有功",恰在此子降生前十五年。府中老仆忆及当日,犹记"庭前古柏忽发新枝,有鹤鸣于屋脊"(见《北梦琐言》),时人皆谓此乃将星现世之兆。然考《新唐书》仅以"少沉毅,好谈兵"六字记其幼质,未载诞辰异象,盖史家秉笔之慎也。
其父高承明时任神策军都知兵马使,《唐会要》载是年"神策军增筑教场",或可为襁褓中高骈闻金鼓而长之注脚。后世《桂苑笔耕集》赞其"门传将略,天授兵符",实自这幽州春夜始。翰林学士裴廷裕在《东观奏记》中特笔记述:"高氏累叶将门,至骈尤显",此血脉传承,正始于公元821年那个注定不凡的黎明。
岭南的盛夏总是来得格外早,咸通三年(862年)五月,交趾城外的红河蒸腾着湿热的水汽,南诏军的象兵在城下扬起漫天烟尘。《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记载:"南诏陷交趾,都护李鄠奔武州",这座自汉武帝元鼎六年便纳入版图的边陲重镇,此刻正被南诏将领杨思缙的铁蹄践踏着。
新任安南都护高骈踏着木棉纷扬的官道而来,这位出身幽州将门的统帅,腰间鱼袋还带着长安未化的春雪。他甫至岭南便展现名将之风,《旧唐书·高骈传》称其"首阅军实,次葺城垒,置木栅于外周,设弓弩于其上"。当南诏军再度来犯时,这位精通阴阳术数的将军竟在城头摆开八卦阵,《新唐书》记载他"夜遣士撮甲,循蛮营掩杀",五千弩手借着月色齐发,箭雨穿透了南诏人的藤甲。
收复交趾的战役在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资治通鉴》详载咸通四年(863)七月:"骈选锐卒五千先济,约维周发兵应援。骈既行,维周拥余众,不发一卒以继之。"面对监军李维周的掣肘,高骈亲率死士强渡泸水,《蛮书》称其"斩首三万余级,南诏遁去"。当唐军旗帜重新插上交趾城头时,城中汉民"皆伏地泣涕",此情此景在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化作"骈为安南都护,蛮寇慑服"的传奇。
捷报传至长安,懿宗亲赐紫金鱼袋。《唐会要》卷七十三载:"(咸通)五年,以高骈为检校刑部尚书,充静海军节度使。"这位后来写下"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的诗人将领,此刻在安南的烈日下擦拭着剑锋上的血痕。交趾城外的木棉花又开了,正如《全唐文》收录的高骈谢表中那句:"臣当肃清海峤,永绝蛮烟。"
咸通八年春,长安柳色新。当朱紫贵胄尚沉醉于曲江宴饮之时,一道敕书自丹凤门疾驰而出,惊破了天平军治所郓州的晨雾。《旧唐书·高骈传》载:"(咸通)八年,徙天平军节度使",这短短九字背后,实则是唐懿宗对这位"神策军孤胆"的又一次淬炼。
是年三月,高骈解下安南都护的犀甲,北渡黄河时正值桃花汛期。《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记其行程"自安南至郓州,凡七千余里",这位曾"一箭贯双雕"的名将,此刻却在舟中细读《孙子兵法》。天平军辖境屡遭濮阳盗患,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彼时"郓、曹、濮三州户减天宝三成",朝廷急需能臣整饬。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疾呼:"今天平军疲敝,非虎臣不可镇也",恰为高骈赴任作注。
七月既望,节度使旌节甫入东平郡,高骈即行雷霆之举。《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录其政令:"罢额外征敛,简练士卒",更令幕僚杜光庭草拟《劝农诏》,将营田废地"悉归鳏寡"。郓州城西残碑犹存当年刻石:"高公至,市不易肆"。诗人皮日休途经此地,在《郓州春夕》中写下"忽闻新节度,弓马忆安南"之句,足见其威名远播。
然《旧唐书·懿宗纪》揭示隐忧:"时南诏寇边未息",高骈在郓州仅岁余即调任西川。天平军这段短暂时光,恰似《唐会要》卷四十五所言:"如利剑暂悬,盗贼屏息"。宋人晁补之后来凭吊天平军旧治,在《鸡肋集》中慨叹:"高公治郓,虽暂犹彰",正是对这段历史的最佳注脚。
暮春的成都平原,细雨润湿了夯土的清香。高骈立于新筑的罗城雉堞之上,远眺岷江如带,手中《筑城记》的竹简尚存墨香。这位以"一剑霜寒十四州"闻名的节度使,此刻正以砖石为笔,在巴蜀大地上书写着更为持久的防御诗篇。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载,乾符元年(874年)高骈出任西川节度使时,"蜀土疏恶,城垒不设"。他敏锐察觉南诏威胁,遂奏请修筑罗城。《锦里耆旧传》详细记载其工程规模:"周二十五里,高广各二丈六尺,甃以砖甓,凡楼橹却敌之制毕备"。这座外郭城如同展开的龟甲,将原有子城严密包裹,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称其"以禦蛮寇"的防御意图昭然若揭。
修筑过程中,高骈展现出惊人的组织才能。《新唐书·高骈传》记载他"日役万人",却能做到"民不知劳"。这得益于其独创的"分段筑城法"——将城墙划分为若干工段,令富户竞标承包,《成都文类》卷四十六载其令曰:"各认筑丈尺,旬日而毕"。这种近乎现代工程管理的智慧,使得《全唐文》卷八百二所载"三千丈之城,克期而就"的奇迹成为现实。
城防体系的设计更显军事家的深谋远虑。据《蛮书》卷十记载,罗城"西北隅因阜为台",筑有著名的"张仪楼",可俯瞰吐蕃南下要道。韦庄《秦妇吟》中"罗城三百里,处处铺兵甲"的诗句,印证了《旧唐书·僖宗纪》所述"置铺屋五千六百间"的防御配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骈创造性地将二江(郫江、流江)引入城壕,《蜀中广记》称其"因江为壕",形成天然屏障。
这座耗费九十六万贯的雄城(见《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三),在次年南诏入侵时立显神效。《新唐书·南诏传》载:"骈筑成都罗城,蛮患始息"。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追述此事时,仍赞叹其"金汤之固,至今赖之"。而高骈在《请筑罗城表》中"永作藩篱,长围锦野"的愿景,终成唐代西南边防最坚实的注脚。
暮春的江陵城头,残阳如血般浸染着荆南节度使的旌旗。高骈按剑而立,望着城下蜿蜒的汉水,水面浮动着破碎的刀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记载:"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正月,以高骈为荆南节度使、盐铁转运使。"这位出身禁军世家的将领,此刻肩负着帝国东南半壁的安危。
夏蝉初鸣时节,驿马送来急报:黄巢军已破虔、吉、饶、信等州,其锋直指浙西。高骈当即命人取来《孙子兵法》,在"其疾如风"四字旁朱笔勾勒。《旧唐书·高骈传》载其"善射,有膂力",更精于韬略。他令部将张璘率精兵扼守采石矶,自率水师顺流东下。唐人郑畋《授高骈镇海节度使制》称其"智略冠时,威风慑远",果然在镇江一带连破义军前锋。
秋雨连绵的九月,高骈移镇润州,接任镇海节度使。《新唐书·黄巢传》详细记载:"骈遣将张璘、梁缵分道击巢,屡破之。"他在长江南岸广设烽燧,每三十里筑一戍楼,夜间火把相望如星汉落地。宋人司马光特别记载其战术:"骈选锐卒五万,号'天平军',皆衣锦袍、执利刃"(《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巢军见之,为之夺气。
然而寒冬将至时,战局骤变。高骈听信术士吕用之谗言,按兵不动。《旧唐书》痛惜道:"骈惑于左道,将军政悉委用之。"致使黄巢乘隙渡淮,终成燎原之势。唐人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收录的高骈檄文尚存当年气魄:"誓将鲸鲵,扫尽巢穴",可惜天不假年,这位曾让起义军闻风丧胆的名将,最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复杂的身影。
暮春的扬州城旌旗蔽空,十万带甲之士列阵运河两岸,铁甲映着江淮烟水泛起寒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载:"骈选锐卒八万,舟二千艘,旌旗甲兵甚盛",这位淮南节度使高骈正以盛唐气象重现的姿态,在广陵故地演绎着一场震慑天下的军事演习。
是年黄巢军刚破虔、吉、饶、信等州,锋镝直指浙西。《旧唐书·高骈传》记载其"大阅军师,欲讨巢贼"时,幕僚们发现这位"善射有勇"的名将实则深谙心理战术。他令水军以蒙冲斗舰封锁邗沟,陆军则沿蜀冈列阵,《新唐书》称其"耀兵终日,金鼓声闻百里",却始终按兵不动。巢军细作传回的谍报中,尽是唐军"戈鋋疑耀,舳舻沸川"的骇人景象。
吕用之献上的"虚张声势"之策果然奏效。《桂苑笔耕集》收录的檄文残篇可见端倪:"某总练锐师,训练精卒,誓清国步,伫戮凶徒..."这般铿锵文辞配合着震天鼓角,终使"巢闻之惧,遂转兵南下"(《资治通鉴》)。史家司马光在记载这段往事时特别强调:"时骈兵势甚盛,巢故畏之。"江淮水网间游弋的楼船,竟成了改变起义军进军路线的无形屏障。
然细察《旧五代史·梁书》方知,这场震慑行动背后藏着更深的算计。高骈部将张璘早已在江南布防,所谓"声言讨贼"实为驱虎吞狼之策。当黄巢转向岭南之际,扬州军府内的烛影里,高骈正把玩着岭南节度使的求援信笺,案头《孙子兵法》恰好翻至《军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运河上的粼粼波光,映照着这位名将嘴角莫测的笑意。
暮春的扬州城烟柳如幕,淮南节度使高骈独坐军府,案头摊开的《黄巢贼势图》被穿堂风掀起一角。这位曾"一箭贯双雕"的悍将此刻却凝视着地图上蜿蜒南下的红痕,指尖在案几上敲出断续的节奏。《资治通鉴》卷二五三载:"巢众号六十万,骈将张璘战死,诸将数请济师,骈畏怯不敢出。"
窗外的琼花正开到极盛,这位"每调发诸道兵,常寡于敌数"的兵马都统(《旧唐书·高骈传》),却在黄巢大军逼近江都时突然变得迟疑。幕僚们记得他月前在平叛檄文中"誓扫群丑"的豪言,此刻却听闻他夜观星象后喃喃"荧惑犯斗,未利兴师"(《新唐书·高骈传》)。信使飞骑送来长安诏书时,庭中那株他亲手栽种的垂丝海棠突然落红成阵。
"骈但命诸将严备,自保境内,复遣使求兼领浙西。"(《资治通鉴》卷二五四)这份奏章惹怒了僖宗。当朝廷使者持着紫泥诏书踏入节堂时,高骈正用金错刀修剪盆栽。诏书中"逗挠不战,阴图携贰"八字如雷霆炸响(《旧唐书·僖宗纪》),他手中银剪应声落地——这个曾平定安南、威震吐蕃的统帅,就此被削去都统旌节。
《册府元龟》卷四四五记其"顿兵玩寇",而广陵百姓看见的却是每日在城楼独酌的节度使。秋雨打湿了朱雀大街上的露布,上面墨迹淋漓地写着黄巢攻破潼关的消息。高骈将杯中残酒洒向长安方向时,或许想起了三年前自己写下的诗句:"炼汞烧铅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这位晚唐最后的柱石将领,终究在历史的转折处选择了明哲保身。
暮春的扬州城笼罩在诡异的紫霞中,节度使府邸的丹炉日夜吞吐着青烟。高骈披发跣足立于庭前,凝视着吕用之手中那柄"斩妖剑"泛起的幽光,恍惚间竟见剑身浮现出北斗七星——这不过是方士用萤火粉调鱼胶涂抹的伎俩,却让曾经"一箭贯双雕"的名将屈膝跪拜。《资治通鉴》记载:"用之每对骈呵叱风雨,仰揖空际,云有神仙过云表,骈辄随而拜之。"
吕用之的党羽张守一更献"金丹"于庭,当众将硝石硫黄置于银盂,以药引燃作紫焰冲霄状,高骈竟深信为"真君赐药"。《桂苑笔耕集》痛陈:"(吕)用之乃市道宿奸,妄陈邪术,张守一乃野狐幻惑,矫托神灵。"方士们甚至在府衙西墙凿"延和阁",令高骈每日着羽衣焚香其中,阁中暗设机关,每有风吹帘动则谎称"王母降驾"。
淮南幕府旧将梁缵屡次泣谏,反被贬为雷州刺史。当吕用之声称"夜巡见扬州上空将星欲坠"时,高骈立即将麾下猛将俞公楚、姚归礼外调。据《新唐书》载:"(吕)用之作重楼邃阁,僭拟宫禁,日夜与(高)骈同处,议政事。"节度使判官郑杞夜观天象见荧惑守心,次日便被吕用之诬以"阴结妖星"而腰斩于市。
广陵城头渐生异象。有戍卒见吕用之夜间率黄冠者十余人登城作法,以青纸剪月形贴于雉堞,谎称"蟾宫接引"。高骈竟下令将守城弩机尽数撤去,谓"仙师已布六甲神兵"。《旧唐书》痛惜:"骈惑于左道,专意求仙,军州政事,委用群小。"及至秦彦、毕师铎叛军围城,这位曾大破南诏的名将犹在斋坛持玉简叩拜,直到乱箭射穿延和阁的鲛绡帐幔。
暮春的扬州城弥漫着血腥与烽烟。广陵节度使高骈独坐延和阁中,闻得庭前石榴花落,忽忆起昔年"却笑吃虚隋炀帝,破家亡国为何人"的诗句,而今竟成谶语。《资治通鉴》卷二五七载:"师铎攻牙城,骈遣使谓之曰:‘吾待汝不满,何故见攻?’"这位曾平定安南、西川的晚唐名将,此刻须发尽白,望着昔日部将毕师铎的叛军如潮水般涌向牙城。
据《新唐书·高骈传》记载,毕师铎本为黄巢降将,"骈待之厚,以为行军司马"。然光启三年(887)四月,因惧骈宠信方士吕用之加害,遂联合宣州观察使秦彦反叛。《旧唐书·僖宗纪》详述其变:"师铎攻广陵,骈登城谓曰:‘吾荐汝为刺史,何负而反?’师铎不对。"叛军纵火焚延和阁,浓烟中高骈被迫交出军政大权,被囚于道院。
《九国志·毕师铎传》载其囚禁旧主时"供亿甚薄,骈左右皆饥乏"。昔日"一人黑衣临万夫"的统帅,如今"书吏日给米二升,薪五束"。五月末,秦彦入城后形势更恶,《资治通鉴》记其"疑骈为厌胜,外兵攻益急,恐骈党有为内应者"。六月乙酉,秦彦命部将刘匡时持刀入道院,《新唐书》载其临终场景:"骈曰:‘汝曹擅杀节度使,吾且诉于地下!’与子弟甥侄同坎瘗之。"
《桂苑笔耕集》收录崔致远祭文痛陈:"岂谓衅起萧墙,祸生戎幕!"高骈之死实为晚唐藩镇倾轧的缩影。据《十国春秋》考证,其尸骸月余后方得收葬,而扬州城"饿死者什六七",恰应了《旧五代史》"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自高骈之后,扫地矣"的喟叹。这位曾写下"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诗人统帅,最终在部将的刀光中,与大唐的夕阳一同沉入血色苍茫。
821年-882年
李咸,字池鱼,晚唐诗人。他出身贫寒,早年刻苦读书,一心向学。其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之作,也有写景抒情、赠友送别等篇章。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晚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人心态,在当时的诗坛有一定影响力。
822年-882年
刘驾,字司南,唐代诗人。他出身寒微,曾多次科考不第,但始终未放弃。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风格质朴刚健,语言洗练,在晚唐诗歌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对后世了解晚唐社会状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818年-882年
卢肇,字子发,唐代文学家、官员,江西宜春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及第,曾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工诗文,与李商隐、温庭筠等齐名,为晚唐重要文人之一。
818年-876年
李频,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人。工诗,尤长于近体,与姚合、贾岛等交往甚密。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自然。
817年-880年
薛能,字太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晚唐时期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历任观察使、节度使之职,广明元年,徐商任襄阳节度使,薛能前往投靠,被牙将周岌所杀。薛能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擅作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琐事、羁旅情怀、酬唱赠答等,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在当时诗名颇盛,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816年-869年
杨收,字藏之,是唐代的官员。他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称。杨收擅长文辞,博学强记。在仕途上,他逐步升迁,最终官至宰相。但后来因与宦官等势力的矛盾以及一些经济问题,被罢相并被贬官,最终被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