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2年-公元619年
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曾为瓦岗军首领,后投靠唐朝,因谋反被杀。
陇西成纪的冬夜,北斗七星正悬于李曜府邸的鸱吻之上。《北史·李密传》载:"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曾祖弼,魏司徒。"当更漏指向子时,这个后来令隋炀帝"见之不敢正视"的婴孩,在开皇二年的寒雾中降生。
《资治通鉴·隋纪》特别标注:"开皇二年壬寅,李密生。"此刻长安城外的终南山积雪未消,而关陇贵族李氏的祠堂里,烛火却比往年多燃了三成。李弼之孙李曜正抚摸着新铸的青铜剑,剑身映出他眉间的忧思——这个生于"周隋禅代之际"的幼子,将来要背负西魏八柱国后裔的沉重荣光。
《隋书·李密传》记载其"多筹算,才兼文武",这天赋或许源于血脉。其祖父李耀"为周邢国公",父亲李宽"隋上柱国、蒲山公",当接生妇人用金错刀割断脐带时,谁也没料到这个啼声清亮的婴儿,三十年后会在荥阳大海寺用同样的兵器划开大隋的命脉。
那年正月的《隋天文志》记载:"彗星出天市,长数丈。"长安太史局的浑天仪突然转向东北,恰是辽东襄平的方向——李氏祖籍所在。民间私传的《李氏家乘》里说,密出生时"庭前古槐忽生紫芝",这或许是为附会《旧唐书》所言"密倜傥多智,常以济物为己任"的后世粉饰,但开皇初年的星象异动,确在《隋书·天文志》留有铁证。
乳母王氏后来回忆,这个不爱襁褓独爱兵书的婴儿,满月时竟抓着《孙子兵法》竹简不放。而真正预示其命运的细节,藏在《北史》的记载里:"密面若熊虎,目有精光。"这些特征,与后来瓦岗寨上那个"能伏五百斤牛"的起义领袖,在历史的镜像中完成了奇妙的重叠。
大业九年春,隋炀帝二征高丽之际,朝野怨声载道。李密白衣渡洛水,暗谒楚国公杨玄感于黎阳仓城。《隋书》载其"说玄感曰:‘主上虐民日久,今远征辽东,此刘、项奋起之会也’",语未竟而案上烛火骤爆,玄感抚掌称善。
六月乙巳,玄感诈称来护儿谋反,发黎阳仓粟募流民。《资治通鉴》详记密献三策:北上断炀帝归路为"上计",西取长安据险为"中计",近攻东都乃"下计"。然玄感执取"下计",围东都旬月不克。密观宇文述、屈突通援军将至,阴谓从弟李仲岳:"譬如逐兔,彼众已合,吾属其糜乎?"
七月壬申,玄感军溃于董杜原。《北史·李密传》载其"与玄感俱遁,密间行入关",途中作《淮阳感秋》诗:"野平葭苇合,村落藿藜深",字字皆带流亡之色。至潼关,追兵迫近,密竟"自投于河,守者引出",河畔老卒识其才,私释之。遂变姓名为刘智远,隐于淮阳村塾,《旧唐书》记其"教授诸生,郁郁不得志,为五言诗,诗成而泣下"。
是年冬,密辗转至雍丘妹夫丘君明处。君明不敢留,密复匿于游侠王季才家。炀帝诏令"密之亡也,所在收捕",季才终以"鹰扬府校尉"身份告密。密闻讯夜遁,《隋书》称其"削杖为鞭,衣牛衣,戴故葛巾",混迹于贩葱者中渡河。河冰乍裂,追骑将至,贩夫以葱担相掩,密得脱,而额角永留箭痕。
616年秋,黄叶纷飞的中原大地正被烽烟笼罩。
李密自杨玄感兵败后,辗转流亡于淮泗之间,《资治通鉴》载其“亡命至雍丘,变姓名,教授诸生以自给”,然胸怀韬略之人岂甘终老林泉?时瓦岗军势如燎原,翟让聚众数万据荥阳,劫漕运以充军资。李密闻之,遂托故人王伯当引荐。《旧唐书·李密传》记其初见翟让时献策曰:“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此乃刘、项奋起之会也!”言辞凿凿,直指隋室倾颓之象。
翟让初未深信,然李密复以“取天下之策”说之。《隋书》详录其言:“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更亲率轻骑袭破金堤关,劫掠隋军粮秣以证其能。司马光评曰:“密屡为让画策,让由是渐敬之。”瓦岗诸将见其用兵如神,亦多归心。尤为关键者,李密借谶纬“李氏当王”之谣,暗合自身姓氏,翟让遂委以偏师,许其别领一军。
此番投效,实为李密命运转折。《新唐书》称其“因说让取荥阳,让乃令密建牙,别统所部”,自此瓦岗军势更盛。而李密之才,终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寻得一方舞台,为日后火并翟让、独掌瓦岗埋下伏笔。史家笔锋冷峻,却掩不住历史齿轮转动时的铿锵回响——那个曾“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于角上”的落魄书生,此刻正踏着隋末的烽烟,迈向属于他的乱世棋局。
617年秋,瓦岗军营帐内烛火摇曳,李密正与心腹王伯当密议。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载:"密因置酒召让,令左右尽出,独与让饮。"此时李密已暗中命蔡建德"持刀立侍",帐外埋伏的单雄信、徐世勣等将领皆被房彦藻、郑颋支开——这场看似寻常的宴饮,实则是精心编织的杀局。
当翟让畅饮至酣时,李密突然发难。《隋书·李密传》记载:"密出良弓示让,让方引满,建德自后斫之。"蔡建德的刀锋斩落瞬间,翟让的鲜血溅洒在绘有瓦岗军地图的屏风上。帐外翟让兄长翟弘、侄儿翟摩侯闻变欲救,早被埋伏的刀斧手"自户旁出,皆杀之"(《旧唐书·李密传》)。徐世勣夺门而出时被门卫砍中颈项,单雄信叩首求饶的场景,恰如《资治通鉴》所载:"雄信叩头请命,密释之。"
这场政变早有预兆。据《隋书》记载,此前李密已通过"破化及,降世充"积累威望,而翟让部将王儒信曾劝翟让"为大冢宰,总领众务"夺权。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让性粗悍,颇悔密权出己右。"当李密获封魏公建立蒲山公营时,瓦岗军内部已然形成"洛口仓城与偃师仓城两派"的对立(岑仲勉《隋唐史》)。
政变后李密迅速安抚军心。《旧唐书》记载其"命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分统其众",并亲自为翟让举行隆重葬礼。史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曰:"密之杀让,非尽忌其逼己也,亦以杜内讧而壹军令。"然此举亦埋下祸根——正如吕思勉《隋唐五代史》所言:"密之不能终成大业,实肇端于此夜之流血。"
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密率领瓦岗军雄踞中原,曾"据兴洛之仓,拥百万之众"(《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然其霸业终在618年与王世充的决战中倾覆。是年七月,两军会战于邙山南麓,李密轻敌冒进,未采纳魏徵"深沟高垒以拒之"的谏言,反笑曰:"老生常谈耳!"(《旧唐书·魏徵传》)。
王世充夜遣二百骑兵潜入北邙山溪谷,次日黎明"纵兵乘之",瓦岗军阵列未成即遭冲击。《隋书·李密传》载:"密众大溃,其将张童仁、陈智略皆降世充。"翟让旧部单雄信"勒兵自据",竟不救援。此战中,王世充更以诡计动摇军心,先令士卒貌类李密者缚至阵前,诈称已擒其主,致使"密军见之遂溃"(《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
兵败后,李密欲退守洛口仓,岂料守将邴元真已暗通世充,"密入城而门举火为应"(《新唐书·李密传》)。仓皇转奔虎牢时,王伯当弃襄城来会,泣谏:"今虽不利,当共戮力复仇,岂可遽去!"然瓦岗诸将星散,程咬金、秦叔宝等相继被俘,李密终叹"兵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请以谢众"(《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
经此一役,威震中原的瓦岗军土崩瓦解。司马光评其败因:"密恃胜而骄,不恤士卒,取败之道也。"(《资治通鉴考异》)李密率残部两万西投李渊,昔年"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的讨隋檄文作者,终成他人帐下之臣。邙山之败不仅终结了瓦岗军的传奇,更成为隋末群雄逐鹿的重要转折,正如《隋书》所言:"密之起也,何其盛哉!及其败也,忽焉如草。"
武德二年(619年)的深秋,李密率残部入关降唐时,长安城外的银杏正落得金黄。《资治通鉴》记载:"密至长安,有司供待稍薄,所部兵累日不得食,众心颇怨。"这位曾以"牛角挂书"闻名天下、执掌瓦岗百万之众的枭雄,此刻竟因粮秣薄待而遭部众诟病,其心境可想而知。
唐高祖李渊表面以"光禄卿"之职厚待,实则如《旧唐书·李密传》所言:"朝廷又多轻之,执政者求贿,意甚不平。"昔日在巩洛战场上与王世充决战时,李密尚能"乘白马,衣青袍",如今却要身着紫绶在御前献食。司马光笔下那个"自负归国之功"的降将,终究难忍"降虏"身份的屈辱。
转折发生在同年腊月。据《新唐书》载:"会闻故将多不附世充,密请收抚之。"这个看似忠心的请求背后,实则暗藏玄机。当李密率旧部出潼关时,高祖突然敕令其"留半兵在华州"。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透露关键细节:"密惧,谋叛。"此时桃林县(今河南灵宝)的官道上,一场仓促的兵变正在酝酿。
《资治通鉴》以冷峻笔墨还原了结局:"盛彦师伏兵山谷,密军半度,横出击斩之。"这位曾作《淮阳感怀》"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的乱世诗人,最终身首异处于熊耳山的荒径。唐人刘餗在《隋唐嘉话》中补记了戏剧性的一幕:当首级传至长安,李渊竟命"传示密故将",令降唐的瓦岗旧部"观之而泣"。
考《册府元龟·将帅部》可知,李密之死实有自取之咎。其"本望甚高"却"不识天命",正如魏徵在《隋书·李密传》论赞中所言:"志性轻狡,终致颠覆。"然细究《唐会要·谥法解》,唐人仍以"忠"谥追赠,这微妙的态度转变,或许正暗合了杜牧在《题魏文贞》诗中"天下英雄莫敢当"的深意——大唐的气度,终究容得下一个叛臣的复杂身影。
581年-645年
颜师古,名籀,字师古,以字行于世,京兆万年人,是隋唐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他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写文章。在唐初,他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唐太宗时,他累迁秘书少监,负责刊正典籍,所作《汉书注》《急就章注》等,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流传贡献颇大。
583年-666年
令狐德棻是唐朝初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博涉文史,早知名。在唐初史学发展中贡献巨大,首倡修史,建议并参与了《周书》《隋书》《晋书》等多部史书的编撰工作,为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对唐初文风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580年-643年
魏徵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早年跟随李密反隋,后归降唐朝。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580年-643年
魏征,字玄成,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直言敢谏闻名,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
585年-644年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585年-647年
崔信明,隋唐时期的诗人。其性格蹇傲,以门第自负。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其诗作多散佚,仅存《送金竟陵入蜀》等诗。